作者:罗祯广
当前,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思政“金课”,应注重从“党味”“鲜味”“土味”着手,在深学理论、守正创新、扎根实践上苦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渗透力”“吸引力”“感染力”。
聚焦“党味”,坚持理论补钙铸魂,提升思政课“渗透力”。古人云:“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解决好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是其使命所在,必须毫不动摇地将讲政治、重党性贯穿始终,只有以“党味”为底,才能烹制出一锅地道纯正的思政“大餐”。因此,思政课首要的便是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渗透其中,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认真播下知识的种子、真理的种子。其次,要引导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厚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聚焦“鲜味”,善用创新添色增香,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政课被打上了枯燥无聊的标签,“低头课”“睡课”也成为了它的代名词,这不仅是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误解,也折射出部分思政课粗制滥造、吸引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回归思政课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做人的工作,要想激发人的探索兴趣和参与热情,就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多出妙招“提鲜增香”。这既要求内容上要“鲜”,思政课不能总是“炒冷饭”,一本教材左三年、右三年翻来覆去讲,照本宣科、只字未改,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汲取精神养分,紧扣时代潮流和社会热点讲好“中国故事”,用鲜活的素材强化内容支撑;同时也要求形式上要“鲜”,坚决摒弃板起面孔说教的呆板形式,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借助图、文、音、像等多元媒介,辅以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聚焦“土味”,融合实践砥砺奋进,提升思政课“感染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有一经与实践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思政课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拿着文件干巴巴地宣读,而不注重跟现实相结合,这样缺少“土味”的思政课必然是没有生命、走不长远的。巧用匠心加“土味”,一方面思政小课堂要以社会大课堂为依托,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成果让学理分析更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和时间的检验,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小口切入更好地回应学生关切和成长需要,以生动的实践让理论诠释得更“接地气”。另一方面,思政小课堂要走进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的“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基层一线、实践一线,了解国情民情,感悟时代脉搏,砥砺家国情怀,书写不负青春、不负人民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