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已然成为学生迈向新起点的第一课。十天左右的军训,通过队列训练、内务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严谨规范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近日,记者在省会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发现,貌似柔弱的女孩子们轻伤不下火线,对军训欣然接受,倒是那些男孩子们面对训练叫苦连天,泡病号,甚至串通家长“演双簧”。(9月17日《燕赵都市报》)
这些年,关于男孩教育连连败退的报道在媒体上经常出现。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是男孩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出现“男孩女性化”倾向。人们不禁反问,什么原因让本应充满活力的男生们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玻璃脆”?
除了男生的吃苦能力退化,社会、学校、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儒家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必修的基础才能,其中“射”“御”两项,就是体能训练;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也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着意培养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崇尚升学率,很少进行学生的体能训练,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也改为了其他课程。学生整天埋头于书堆,成为“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应试“奇才”。
加之家长的过分溺爱,忽视了孩子的体能训练。这些年,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一个家庭围绕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培养完全乱了章法。家长只要求孩子读好书,考高分,进名校,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插手。这样,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减弱了孩子的抵抗力和耐受力。尤其是男孩,本身比女孩懒惰,加之家长溺爱,原本应该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玻璃脆”,一遇到困难,不是选择适应,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选择消极对抗,甚至逃避。有时候,孩子和家长串通起来编造谎言应付老师。这是男孩自身的悲哀,也是家庭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促成的,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家长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和学校建立良性的沟通,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