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到农村实地调查还是在网上搜索,今年水稻丰收已成定局。一些地区的粮食产量还连续多年创下整县制高产纪录。但好消息背后也有担忧。由于稻谷售价不高,加之农资涨价、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可能面临的是“增产不能增收”,期盼摆脱“高产低收”。
种粮仍是“鸡肋”,主要解决口粮
“种田有钱挣谁不想挣,现在虽然推广杂交水稻,亩产量确实提高了,一亩水田两季可收1600斤到1800斤粮食(如果是种一季中稻一般是1100斤左右),100斤稻谷虽能卖到130多块钱,就是说一亩田有2080元到2340元的产值,而现在种一亩双季稻田的成本是:化肥碳氨、磷肥各200斤,160元,尿素40斤70元,钾肥40斤80元,种子3斤,140元,请耕田机耕田一亩早稻约300元、晚稻100元,插秧400元,统防统治270元,收割机400元,平时田间要灌水,抽水费约100元,晒谷等日常人工管理的成本和劳动工资就是不算,合计成本约2000元。两相加减,再加上100元的种粮补贴,一般每亩田的全年利润最多为300元左右。”村民刘贵元说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里话,“所以,我们种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口粮,种田虽然饿不死,但是绝对穷死。”刘贵元接着说。
种粮风险相对较大,增产不能增收
“种粮不仅收益有限,而且风险也较大。”种田大户李仕国说。李仕国向我们表达了承包别人责任田的难处:近3年来,由于天气异常,出现了罕见的钻心虫(螟虫)、卷叶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遭虫灾的时候,农技部门只给每个村发了几张通告,没有具体的防灾减灾办法,因为农技部门的工作人员待遇普遍较低,大多数靠经销农资维持生计,少有时间进村入户、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所以很多村民喷药没有采取统一行动,只是今天喷药把虫子赶出自家的田,明天又被赶回来,到头来瞎忙活了半天。有时还因怀疑是假农药与农资商发生矛盾冲突。如果碰上洪涝旱灾,风险更大。
发展多种经营,摆脱“高产低收”
村民陈良成选择把稻谷、玉米等粮食当饲料喂猪。一亩地的玉米与豆粕混合,能喂3
头猪,每头猪可增加纯利润400元左右。
对于摆脱“高产低收”,多数农户“所见略同”。他们表示,首先是种养结合增收。即将三分之二的稻谷、玉米都用作饲料,三分之一的稻谷用作口粮。
二是间套种多熟制增收。改变传统的稻谷加稻草生产模式,推广“稻、稻、油”、“稻、稻、菜”等一年三熟、四熟制,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三是多种经营灵活增收。农忙种田,农闲务工,发挥“田闲”人不闲的劳动效益。
四是政策保障增收。必须保证农产品的数量不断增长和质量不断提高,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和“高产丰收”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