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不能流于形式

邵阳新闻在线2012/11/04 20:12:27 分享到

  同事的女儿正读小学六年级。重阳节那天,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给老人洗一次脚,并拍成照片发到邮箱里。同事和其老公的父母均不在身边,为了协助女儿完成作业,只好带女儿去附近的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结果没想到,平时一向冷清的敬老院,当天却人满为患,来了不少志愿者,有给老人梳头的,有给老人剪指甲的,要给老人洗脚还得排队。老师布置为长辈洗脚的作业,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此举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未免流于形式,未必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孝和爱的真谛。(11月1日《中国教育报》)

  读罢此文,作为在一线教学的笔者深有感触。如今岂止敬老作业流于形式,许多作业流于形式。

  课堂作业流于形式。如今,文化科都有与教材配套来的作业,后面一般有参考答案,教师为了批阅的便利,大都以此为课堂作业。大多数学生抄答案,没有几个是独立做的。还有,某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堂课必须要有书面作业。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批阅任务,只好让学生抄书。这样的作业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白白浪费了纸张、笔墨、时间而已。

  家庭作业流于形式。一是作业多。学生几个小时都完不成,做得头昏脑胀,还能记住多少?二是作业难。莫说学生做不出,一般家长也做不了,这样的作业有什么意义?三是动手操作题不切实际。学生一般找不到器材和工具,也不知道怎么做,怎能完成?

  社会实践作业流于形式。如今寒暑假和特殊的节日,中小学校都会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避免学生成为“书呆子”。但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还谈什么参加。即使参加了,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时间,大部分学生只到相关单位盖章了事。这样的社会实践作业还不如不布置。

  笔者认为,要想作业不流于形式,一是要布置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只有感兴趣的作业,学生才会主动去做。二是要布置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只有切合实际的作业,学生才有能力完成。三是要布置与教材和“育人”有关的作业,只有这样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解题技能,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出发,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