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教小学三年级语文的胡老师把一套期中考试的试卷发给学生做,14日批改试卷时让他看到一篇哭笑不得的作文题“我爱家乡的西瓜树”,是一个名叫小雪(化名)的女生写的作文,文中描述了自己家楼下的西瓜树,以及自己是怎么呵护它,希望它快快长大陪自己玩游戏。这无疑是一篇缺乏相关常识的作文,但是,胡老师却给了24分(满分30分),他说:“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期,应该以鼓励为主,一步一步来,从言之有序开始再到言之有理进而达到言之有情,而且作为老师,也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长江日报11月16日)
对于这篇小学生作文,可能有些人看到会哂然失笑,认为孩子太缺乏科普常识了。但是笔者不这么看,尽管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确实没有西瓜树,西瓜不会长到树上,却并不代表在孩子丰富的想象世界里一定没有。所以笔者非常赞赏胡老师的做法,给了孩子一个不像的分数,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接触的世界有限,生活的圈子有限,获得的知识有限,人生的阅历有限,我们不能拿成年人的眼光和认识来要求孩子。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只能根据他们所能接触和了解的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判断,这样的结论,在我们大人看来,也许幼稚好笑的,也许是怪诞离奇的,也许是荒唐滑稽的。其实不然,这正是孩子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敢于创新的体现。正因为孩子存在着一系列的有限,在他们的头脑中才会产生奇异丰富的想象,自主构建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否则,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满脑子理性、常识,只能沿着惯常的思维思考,那还有什么儿童文学,什么童话故事?所以,孩子的想象力不能扼杀,必须得到保护,必须善于保护。
由小学生的西瓜树作文,笔者联想到了中外教育的差异。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读书勤奋刻苦,成绩优秀突出,创新能力却非常有限,创新成果不多?为什么外国的孩子也许读书不怎么努力不怎么刻苦,成绩也不怎么优秀,但创新能力很强,创新思维活跃,创新成果众多,往往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教育重视读死书,重视死记硬背,重视知识考核,而外中的教育更加鼓励读活书,鼓励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鼓励创新思考,鼓励质疑探索。据说,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是主观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参考答案,要求自主独立思考独力作答,不管什么结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结论能够成立,就是满分,就是优秀。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鼓励创新,鼓励发散性思维,鼓励开放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所以,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实施创新教育,提倡和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创新需要想象,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创新需要更新观念,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注重开发孩子的智慧,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正确引导孩子进入丰富奇特的想象王国。
总之,孩子有“西瓜树”的想法虽然幼稚却并不可笑。成人的世界里没有西瓜树,孩子的世界里有西瓜树,这正是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所在。想象创造一切,想象创造未来,想象美化生活。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的想象力最可贵,孩子创新的勇气不可扼杀,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向科技强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