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三年级女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描述了自己家楼下的“西瓜树”,以及自己是怎么呵护它,希望它(小瓜)快快长大陪自己玩游戏。(11月17日《河南商报》)
这篇作文,从正常的生活逻辑和常理来看,老师就是给个零分也不为过,因为作者犯了常识性错误,但任课老师却给了24分的高分(满分30分),他认为“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期,应该以鼓励为主,一步一步来,从言之有序开始再到言之有理进而达到言之有情,而且作为老师,也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这种“赏识教育”,笔者不敢苟同。孩子的写作兴趣是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要激发,但对孩子的“胡言乱语”,老师也“放任”和“呵护”,这是一种溺爱。文章首先要“真”,连真实性都没有,还谈什么“善”,更无“美”可言。
孩子作文“胡言乱语”,是如今中小学生的通病。如凭空让老大娘过马路、编造捡钱交失主、爷爷奶奶健在称病故、同学好端端的说遭车祸,等等。
近日,一篇获得上海市课堂作文竞赛一等奖的三年级小学生作文——《我感动了身边的人》,却在另一种评价下,被多位一线教师仅仅评判为“良”甚至是“合格”。该文写的是喜欢跳舞的“我”骨折了,但拄着拐杖的“我”还是坚持在课堂上参加训练,身边的人都被“我”感动了。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分歧为何这么大?华东师大中文系的赵志伟教授认为,这篇作文太过虚假,他说:“我自己不久前刚刚骨折过,知道骨折意味着什么!休养时只能静坐,不能接受这种高强度训练,因为你的身体承受不了!你的医生、家人、老师也不允许你这样做!”
学生为什么觉得“西瓜长在树上”、“骨折了还能坚持训练”?一是阅读匮乏,二是缺乏生活积累与体验,缺乏生活感悟。如今在“分数为重”“升学率为重”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老师、家长很少让学生走出教室。莫说城市孩子,就是农村孩子,也没有几个能分清韭菜和麦子,时常“指鹿为马”。他们无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缺乏生活感悟,怎能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再说,在功利教育这只无形之手的操纵下,老师平时也只向学生灌输一些应考技巧,传授一些所谓的写作技法。学生习惯在这些“条条框框”里成长,不敢“出轨”,否则,视为“错误”,遭“棒杀”。这样的作文,模仿的东西多,编造的东西多,真正有思想力度的东西比较少,哪还有“美感”可言?
要想“西瓜不长在树上”,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外,家长和老师还要引领学生亲近土地、融入大自然,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另外要让学生走出“固定模式”,叙真事、抒真情,“我手写我心”,这样,作文才感人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