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邵阳新闻在线2012/11/21 08:43:26 分享到

  近日,在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创作分享社区天空城儿童创作社区里,一位名叫冯邵一的十岁男孩发表一篇《申请书》称,“我申请退学,我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考试中”。文章不仅展现了这个10岁儿童对“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学校各种僵化制度的不满。(11月20日《南方日报》)

  这位想退学的10岁孩子冯邵一,并不是一个老师眼中“坏孩子”,也并非一个愤世嫉俗之人。相反,他是一个标准的全面发展的“优等生”:他在小学因为成绩优异连跳三级,年仅10岁已经读初中一年级;在业余时间,他还做过主持人、拍过影视剧,早前在数学、钢琴、书法等比赛中多次获奖;他擅长写作,被《成长周刊》聘为专栏小作家小记者。

  他之所以申请退学,是因为“每天无非是上课、作业、考试、排名次,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考试中。”

  这篇《申请书》给不少老师和家长带来了震撼,也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思考:能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加柔软一些,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自由选择空间”?

  不想把理想葬送在无聊的考试中,申请退学争取“自由空间”,这是很多孩子的想法。去年,《武汉晨报》曾报道某小学四年级一男生自拟“想得美”课程表,每天七节课,“玩”的内容成了课程的主打: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确实是“想得美”,在大人们的眼中,这是“痴人说梦”。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无限量”地给学生“灌”;家长希望孩子能早日成才,成为“通才”,完全用自己的理想和志趣“修剪”孩子。孩子们一次次地被安排:学钢琴、学奥数、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玩性”被扼杀,爱好被禁锢,快乐不再,能不“怨声载道”?

  美国孩子的早期教育值得借鉴。他们让孩子自由发展,在玩耍(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既给孩子学业知识,又能让孩子去想象、去创造。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是“快乐教学”。而中国的家长、老师都逼着孩子读书,孩子学得被动,学得痛苦。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个性差异,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与其让孩子痛苦学习、被动接受,不如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快乐学习,主动探求。正如冯邵一自己所说:“现在中学教育的终点都是高考,如果我能通过别的方式达到这个目标,为什么非得每天呆在学校里接受这种僵化的教育?”“能不能让我们更舒服一点地去读书?”

  为充分发掘孩子潜能,请改革这“僵化的教育”,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孩子能健康地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