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一年推荐学生高考成绩不突出,今年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推荐资格被北大取消;清华大学今年将校长推荐生的学业成绩要求从去年年级前5%,调整为前1%……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的中学校长推荐生选拔接近尾声,但选拔过程中出现的两校争相掐“尖子”的现象,让人觉得两所国内顶尖高校的做法已与当初挑选特殊人才的初衷渐行渐远。(南京日报11月22日)
特殊人才的选拔有特殊的标准,北大借口学生成绩不突出取消南京市某重点中学校长推荐生资格是不可取的,它背离了当初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挑选特殊优秀人才的初衷。
我国自从1977年恢复高度制度以来,高考成为我国选拔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尽管不断有人提出批评,却一直坚持至今。当然,我们也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考试内容“3+X”改革,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高考对象放宽年龄、婚否等限制性条件,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等。但是,高考的弊端仍然十分明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就是“一考定终身”,高考一搏决定人生命运,压力特别大。
2010年,北大首次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明确表示:对于某一学科超常的偏才和怪才,只要北大相关学科的专家认为“可造”,学校就会尽全力为这些学生入读北大创造条件。之后清华推出“领军计划”,也被认为是选拔特殊人才的又一渠道。笔者认为,“校长推荐生”作为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它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给那些某一学科超常的偏才和怪才提供了一种特殊保护,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学习深造。然而,这一创举在实行过程中却走了样。据报道,两所高校在校长推荐条件中,依然把学业成绩放在首要位置,今年对成绩的要求比往年更高。据悉,去年清华要求推荐生成绩排名在年级前5%,今年提高到前1%。北大也要求学生一般要在年级排名前2%才能被推荐。
笔者认为,对于特殊人才的选拔应当有别于普通人才的选拔,否则他们就可能被湮没于芸芸众生中成为平庸之人。我们知道,那些偏才、怪才,往往某一学科超常突出,而其他学科成绩平平,通过正常途径,很难进入国内顶尖高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培养,甚至被拒之大学门外。这简直是对人才的可耻浪费,对特殊人才的无端扼杀。人才难得,特殊人才尤其难得。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特殊人才,而且要善于保护特殊人才,重视对特殊人才的培养选拔,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特殊环境。一句话,特殊人才需要有特殊的选拔机制,特殊人才需要有特殊的保护政策,特殊人才需要有特殊的培养计划,特殊人才需要有特殊的培养措施。
北大、清华选拔特殊人才只看学业成绩,只看高考成绩,仍是一种唯分数论英雄的做法,仍是选拔普通人才的眼光。坚持唯分数论英雄,只看学业成绩不看特殊才能,无异于事实上取消了校长推荐制的保护政策,或者说自我否定了实行“校长推荐生”的意义。它根本不利于发现和培养特殊人才,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健康成长。试问:如果考生通过正常高考途径能够上北大、清华,那还需要校长实名推荐干嘛,岂不是多此一举!本来,实行所谓“校长推荐生”、“领军计划”的目的和我,就是要向社会和考生释放出这样一种信息:特殊人才有特殊的选拔机制,特殊人才有特殊的保护政策。校长实名推荐就是对某一学科超常的偏才和怪才的一种特殊政策保护,希望借此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国内顶尖高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培养,使之迅速成长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
总之,对于特殊人才应当有特殊的选拔机制和保护政策。因学生成绩不突出而取消推荐资格,把学业成绩作为首要推荐条件的做法,不利于特殊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成长。笔者希望北大、清华作为国内的两所顶尖高校,能够为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创新,为特殊人才的选拔培养,做出开拓性贡献。(作者:刘运喜/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