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根火柴摆成两个菱形,只能动其中两根火柴,如何将两个菱形变成一个菱形?答:移动其中一个菱形的下部两根火柴,将其改成“1”和“个”两个字,连起来读就是“1个◇”。近日,一道小学奥数题在网上热传,解题方法之诡异让大批网友直呼“阴险”。同时,不少网友说自家孩子做题时也遇到类似阴题。(11月24日《扬子晚报》)
“阴题”,多安排在初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各科同步类教辅的课外练习题中。出题者本想求新求异,认为这样会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适得其反。
这道“菱形题”,是一道图形题,正确的解题方法一定要由一个图形变换成一个或多个图形,要有图形的特征在里面,才能称为图形题。用“1个◇”来解答,近乎“脑筋急转弯”,完全没有教学的意义。这不是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而是把题目变质了,把学生误入歧途,学生若不按照出题者特定的思维轨迹去“思维”,莫想求解。拿这种靠偷换概念等手段得到答案的“阴题”让学生做,有点误人子弟。
这种解题方法诡异的“阴题”,只能作为“游戏题”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如果让学生过多地做这类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爱钻牛角尖的情况,甚至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入歧途。正规教学应该教学生解题方法,至于答案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求得答案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出题者应按“套路出牌”。题目设置难易要适度,必须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题目难度超出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很高,或偏离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孩子很难解得出来,长此以往,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影响孩子的求知欲,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很难,变得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