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结婚”的是100多名孩子。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新郎”要给“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1月14日《郑州晚报》)
“幼儿婚礼”策划者认为,用“性游戏”的形式来化解欲说还休的敏感话题,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一种良好的成长教育。这看似有道理,实则荒谬。幼儿天真无邪,为了让他们消除好奇心,为他们举行“集体婚礼”,真是使人大跌眼镜。这种让孩子与婚姻、爱情扯上关系的“成人化”的教育,有“催熟”的嫌疑。引导儿童两性意识,非得用如此“催熟”的方式吗?男孩女孩之间,说句“喜欢”,只是童言无忌,何必通过婚礼的噱头人为放大呢?如此“成人化”的仪式,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天真与灵秀,也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童的世界,白纸一张,你随意涂抹的一道色彩,对其而言却是生命中的一道痕迹。欲告知孩子们两性的知识、爱情的内涵、婚姻的责任,有的是办法和途径,又何必采取举办“集体婚礼”来“催熟”?孩子们若将这游戏当真咋办?天天惦记着自己的另一半,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与别的孩子如何相处?是不是一吵架还得“离婚”?
我们总喜欢以成人的思维选择幼儿教育模式,将孩子过早推向大人的世界。综艺节目中,浓妆艳抹的娃娃媚眼乱抛;车展上,身着比基尼的女童车模搔首弄姿……孩子们袒胸露背的衣着、矫揉造作的神情、“小大人式”的腔调,让人不禁慨叹童心泯灭、童真不再。
如今环境的改变、网络的侵袭,本就潜移默化地加速着孩子“性早熟”,岂能再以偏颇甚至荒唐的教育手段,给这些璞玉强行打上成人的烙印?一场“幼儿集体婚礼”的热闹过后,娱乐了大人,损害的却是一颗颗稚嫩的童心。笔者呼吁,幼儿教育不能揠苗助长、催其“成人”,须遵循天性、恪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