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和谐社会的纽带

邵阳新闻在线2013/01/21 09:21:30 分享到

  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已陷入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度已跌破警戒线,降到了“不信任”水平。其中对商业行业信任程度最低,中西部城市社会信任高于东部。另外,64%的民众认为现今的中国社会“不公平”。(腾讯网1月13日)

  “中国社会已陷入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度已跌破警戒线,降到了“不信任”水平。“这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信任是社会交往的基石。人们相互之间失去信任是非常可怕的。没有信任,没有坦诚,人们相互提防着,彼此假惺惺,虚与委蛇,不敢交心,不敢信人,甚至亲人、恋人、至友之间也听不到一句真话,得不到实情。没有信任,相互猜疑,正常的往来受阻,甚至变得毫无意义。没有信任,不敢交往,也就没有了社会生活,没有了经济联系,没有了情感交流。如此,社会将面临崩溃,人类将回归自然。可见,社会一旦失去信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面对社会信任度下降的研究报告,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反思,深刻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让人们重新回到信任的怀抱。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相互不信任呢?笔者认为,社会信任度降到不信任水平,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政府执行力下降,社会控制力不强,导致胆大者发财,投机者升官,违法者致富,老实人吃亏,干事者失宠,拍马者得势。教育、就业、财富分配等各种社会不公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厉害。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地沟油、病死肉,有毒大米、超标奶粉,假药、假酒、毒胶囊等充斥市场。假广告、假新闻骗你没商量,假唱、假哨愚弄大众,等等。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不讲诚信,尔虞我诈,我们能相信谁?

  因此,重建社会信任,我们任重道远。如何重建社会信任,还人们一个公平世界,提振人们的信心?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立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整顿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实现有法可依,让投机钻营者没有空子可钻,没有便宜可占。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后,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执行力,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要深化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国走向民主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既然社会信任危机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出现的,那么重建社会信任也要依靠改革。没有公平就没有信任,没有民主就没有信任,没有平等就没有信任。要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完善民主,保障公平,维护正义。要通过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以公平求信任。再次要重视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要加强以诚信为基础的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人们以诚为本,以信立人,诚信做人,诚实做事,弘扬社会正气和新风。第四要阳光施政,公开透明。要坚持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将政府置于人民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政府的公信力。最后要建立公民信用档案,严厉打击各种信用犯罪。要建立全国信用系统,对公民进行信用考核审查,督促人们讲诚信、守承诺,共建诚信社会。任何人,只要违背信用原则,进行信用犯罪,就让他终生留下信用污点,成为不受社会欢迎的人,四处碰壁,无路可走。

  总之,信任是交往的基石,是和谐社会的纽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重合同、守信用,应当成为公民、企业进入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没有信任就没有和谐,不信任是和谐的最大阻力。中国社会信任度降到“不信任”水平是一个危险信号,给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我们必须在反思中奋起,赶快行动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一场重建社会信任的攻坚战,让人们重归真诚信赖的人际关系轨道,让信任成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的纽带,共建幸福美好的和谐社会。(作者系邵阳医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