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支书的丧事从简 是文明节约的新风

邵阳新闻在线2013/12/09 19:15:05 分享到

  邵东县九龙岭镇新安塘村老党支部书记、贺绿汀堂侄贺积珍静静地走了。一切从简,没有敲锣打鼓,没有哭声,不讲排场,不搞迷信活动,不烧纸钱……11月27日晚,遵照老人生前遗愿,该村党支部和其家人为其举办了隆重而简单的追悼大会,向这位受人敬仰的老村支书作最后的告别。(中国红网邵东12月9日讯)

  这个老年人德高望重,如果说要办热闹的丧事,群众不会反感的:贺积珍老人1956年入党,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老人与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老人是至亲。他先后组织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社、创办罗卜岭园艺场和新安塘铁厂,成为当地群众心目当中的“主心骨”。1961年,他开始担任原五一大队书记,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村支书近30年间,他全心全意为当地百姓谋福祉,大搞集体经济,大兴水利建设,处理家庭矛盾、协调邻里纠纷,深受群众爱戴。

  然而,这位老党员生前就立下遗嘱,教育后代他的丧事从简,他的孙子说得好:“爷爷生前要求丧事从简,莫为他的离去而悲伤,并要求我们把工作干好,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孝道。不是我们办不起一个体面的葬礼,但答应爷爷的事,不能食言。”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去世了还给群众传递着正能量,可亲可敬。这样的治丧作风是农村文明建设的新风,让群众受到了生动深刻的教育。

  众所周知,社会的铺张浪费现象屡教不改屡禁不止。如红白喜事、子女升学、房屋竣工、店铺开张、逢节过生等,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尤其是所谓的白喜事,不少人把它当成了大操大办的时机,还美其名曰:“父母身上好安钱。”

  笔者在小小的县城上耳闻目睹了十几起“热闹”的丧事:历时三四天,白天唱老戏,晚上搞歌舞,演员在台子上声情并茂地假哭,观众在台下并不领情地笑话,孝子女们却不得不纷纷慷慨献给孝金;炮火放得震天响,半个县城不安宁,老师讲课时不得不停下;办酒席,桌子摆成了长龙,一餐几十上百桌司空见惯;仁义礼金应接不暇,若是儿孙后辈有当官带长的,更加“壮观”;出殡时,数条龙数台车数支乐队数不尽的人,走上街道则堵塞车辆。

  让人忧虑的是,有些人在丧事上搞攀比,炫耀势力,炫耀钱财,自以为丧事办得越有声势花的钱越多,就是孝子贤孙,个人就有面子。这种铺张浪费的陋习,在一些农村甚至于更加严重,如酒席所花的钱财胜过城里人:一大碗一大碗的全鸡、全鱼、全猪腿、肉面子等,旁系三代要准备香烟数条,桌子上还要发红包……

  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让人心有余悸,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从中共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号召党员干部起好模范作用,移风易俗,还责成主要干部更不能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有的农村已经成立了丧事理事会,具体规定了操办丧事不能超过的底线。这样的规定,本来有好些年头了,但执行的力度、效果不是那么得力和理想。

  笔者以为,贺积珍老人生前给后人留下的“有一天我去了,一切从简,不搞迷信活动,不烧纸钱。”的遗嘱,值得在当今社会推广应用。简单、节俭办丧事,无论对于干部作风建设、乡风民风建设、环境保护、减轻负担等等方面,都是大有好处。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生存,让逝世的人得安宁,让生者更幸福,才是时代的主旋律。让后人好好地活着,也是前人的遗愿。善待老人生命,让他们生前衣食住行快乐无忧,就是真心实意的孝顺,何必在老人逝世后做些劳民伤财的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