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个年轻的妈妈,仅17个月大的孩子随手将酸奶盒丢进了泉池,她赶紧向陌生人借来一把伞,想方设法将其打捞上来。平常不过的事何必如此,她说:“不分事情大小,我要孩子从小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一个小小的举动,年轻妈妈形象陡然高大,成了全国传扬的“最美妈妈”。前一天,笔者目睹了一个相反的场景:停在街道边的小车里,孩子在吃水果,驾车的爸爸按下车窗,要孩子把果皮扔出去。孩子照办了,竟夸赞“真懂事”。
两件事扯在一起,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位爸爸对向大街扔垃圾不以为意,对搞脏自家的车却很在意,公德意识实在淡薄。但这只是事物的一面,糟糕的是用这种“懂事”误导了孩子。父母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自私得毫无公德意识的父母,绝然会给孩子以反教育。今年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又成了垃圾场,这些人怎么控制不住自己?犯罪已趋向低龄化,孩子为何犯罪,父母为何为其埋单,甚至拼死开脱?想必是从小娇生惯养,“懂事”的反教育太多,文明养成教育却无,缺乏文明习惯的培养,影响孩子一生。
培养文明习惯,就是“养成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孩子从懂事、上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为何学生无论校内校外,乃至长大成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没有基本的文明习惯,甚至把粗陋当时髦?这是因为所谓文明教育,讲的是一些文明知识、概念,用考试“检验”其成果,或以分数“一俊遮百丑”,没有从具体的小事上辨识文明与否,没有从细微之处正确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结果口头上能说出大通文明的理由,行动上却做着不文明的事情。
“养成教育”需要从小抓起,需要师长的言传身教,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感染。文明教育从上至下天天讲,为何没有落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认真反思。如何把文明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完善每个教育细节,从小事做起,让文明意识和习惯根植于学生心中,整体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理当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