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人民网1月9日讯)
《意见》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提出了系列好建议,设计了具体措施。如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要聚焦薄弱学校。要求我们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主要面向农村,立足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得将教育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要坚持勤俭办学,满足基本需要。按照勤俭办教育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杜绝超标准建设;要加强省级统筹,分步逐校实施。
笔者以为,要大力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资源共享非常重要,教学硬件要向农村倾向流动,新分配的老师要先到农村工作,服务到一定期限才调动。
《意见》提出,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面向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这样的提法确实必要,老师应该说首先全面发展,能够胜任多科教学。过去时,笔者担任乡村民办老师,上小学三年级课,担任班主任,包班教学,所有课程都是我一个人担任。
农村学校尤其是乡村片小,位置偏僻,生活不便,办公条件差。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没有学校,不能没有老师。教育均衡发展,更需要优秀老师到这样的地方去工作。《意见》规定: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级教师培训要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倾斜。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要落实对在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要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迎难而上,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意见》的落实与成效,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持,再好的意见,再好的政策,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奋斗。让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并驾齐驱,必须鼓励优秀老师到农村去支援,无私奉献,吃苦耐劳,才能让《意见》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