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抢”是种病 得治

邵阳新闻在线2014/01/20 10:26:30 分享到

      1月4日,甘肃一高速公路出口发生一起卡车侧翻事故,3万多公斤橘子因聚众哄抢,秩序混乱,民警一度朝天鸣枪示警。而这一哄抢事件后,迅速吸引了媒体关注。随后,又有株洲哄抢核桃、四川哄抢饮料等事件相继发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哄抢事件的频发?一方面是捡小便宜的心态;另一方面是在群体意识下的道德缺失和法不责众潜意识下的侥幸心理,使得部分哄抢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法律追究:究其根本原因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因此,想要治好“哄抢”病,要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双管齐下方能对症下药。

  首先从道德方面开处方。他人遭遇不幸,哄抢者不仅是没有同情心的问题,更是放大不幸者的不幸。如果做不到雪中送炭,至少不要雪上加霜。在中国的道德教育里,诚信做人,路不拾遗都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哄抢者的盲目占便宜,不管不顾物品所有者的阻拦和哀求,明显是与道德教育背道而驰的。倘若多一点同情与道德,此种道德缺失事件也会失去根基。

  其次,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法律执行力度。根据物权法,车祸后散落物品的物权是归货主所有,在货主明确并制止的情况下,仍执意哄抢占有物品和打劫没有太多差别。通过事发现场的拍照、摄像等取证方式,警方可以根据这些证据,对参与哄抢的人给予罚款甚至行政拘留等处理。也许,参与哄抢的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觉得大家都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但并不能抹杀证据凿凿的事实。对于这一部分法律意识淡薄者只能加强法律宣传力度。而对于哄抢情况严重的,警方严格依法调查并给予惩治,也能够对那些头脑还不清醒的人有所警示,以便及早醒悟。

  尽管,哄抢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因和破窗效应,想要治理也非一日之功。但是,从根源上的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进行双面夹击,共同下药,终将能够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