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肉类产品已进入销售高峰期,洞口县工商局开展为期一周的肉类打水专项整治行动。(据1月17日《邵阳晚报》报道)
必须看到,这几年在实施“放心肉”工程上,各地建立了检验检疫、定点屠宰、工商核查等一整套完善的监管体系。按理讲,注水肉一眼便可见,私宰点一查便可知,但为何注水肉屡见不鲜、私宰点屡禁不绝,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是什么导致了市场监管如此疲软无力?
注水肉之所以屡禁不止,不仅仅是生产经营者丧失道德、缺乏良知,很大程度上是过低的处罚标准、“睁一眼闭一眼”的执法手段无法让不法分子感到惧怕。当务之急,必须通过严查生产销售、严管市场经营、严处违法行为,编织一张无空子可钻的严密法网,既重刑打“老虎”,也重拳拍“苍蝇”,让不法分子在大代价中循规蹈矩。
打击注水肉,运动式地整治固然能在短时间内收效明显,但如何保证“风头一过”不再“死灰复燃”,当务之急必须去除监管的“水分”,真正做到常态化、链式化、制度化。一方面要借力监管,执法部门在正本清源整顿自我、当好市场监管“守夜人”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通过行业协会、市场协会等组织的干预和管理,对注水肉等问题食品坚决下架、铁定退市,让不良商家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从而自觉遵守市场准入法则,约束自身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借智监管,紧紧依靠群众监督、社会监管、舆论监督“三管齐下”,尤其是引入消费者与公众参与的第三方监督,变“失查”为“严查”、“失控”为“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