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日前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北京在内的19个重点大城市在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并在2015年100%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京华时报2月18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早在1986年4月12日通过。对就近入学规定明确:
《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第十五条明文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第十六条指出:“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第十七条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这些条文,已经把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的事项,考虑得十分周到。这就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在学校选址时要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对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是“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而不是用校车接送。
不管是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政策,还是禁止择校的各项措施,其最终目标是让所有适龄学生都能就近享受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即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这就要求政府一要提供充足的受教育机会,二要提供相应的均衡化的教育资源。目前,第一个目标已于2000年年底宣告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而得以实现,但是第二个目标却因为历史、经费、师资、生源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至今仍没有实现。对此,我们应该从政策、立法等各个层面上,采取更积极、更有效的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向公平、公正、均衡的目标发展。
就近入学在农村容易做到,而在大城市难以做到?这是为什么呢?《通知》解释称,由于这些重点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群众需求多元,调整需要时间,仍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利于和谐稳定。这些大城市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重点之所以集中在这19个大城市,是因为这些城市是“小升初”存在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出台针对全国的《实施意见》和针对19个大城市的《通知》之前,教育部相关司局已经对全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工作进行过广泛调查,并召开过多次座谈会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最终归纳出了这19个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城市。
城市与农村一样,义务教育也要实施就近入学,学校布局也有具体的路程为半径,小学是500米左右,初中是1公里左右。然而,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住宅区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日益增长,学龄儿童越来越多,义务教育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在城市读学前班(幼儿大班)、读一年级比读大学还困难!
笔者以为,城市为什么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与学校的“重点”、“示范”、“实验”、“样板”等等有紧密联系,如果说取消这样的评比和设置,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均衡化,城市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择校。每一所学校彼此之间没有区别,还用得上择校吗?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非常具体,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部下发了《意见》。紧接着又下发《通知》,从19个大城市入手,一定会收到预期效果,产生深远影响,起到带动作用。小学实现就近入学、初中实现划片招生,这是大快人心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