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潮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字迹写得很潦草,班主任老师对他说:“小潮潮的字比老师小时候的字写的端正多了,要是再用心一点去写的话一定会更好。”从那以后,潮潮每天一笔一画很认真写字,时不时和老师的字做比较。潮潮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得意地说:“妈妈,我的书法比赛获得全年级第一名!”并把一张奖状举到了妈妈面前。
潮潮读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学习很用功,期末考试从全班第10名冲到第一名,可是,学校迟迟没开他期盼的表彰大会。妈妈知道孩子有点着急,就找了一个机会问班主任。班主任说:“因天气原因学校取消了表彰大会,学校办公室把优秀学生的奖状和笔记本已发到了班上,我忘了给他,现在也不知放哪里了。”没想到,六年级第二学期前两个月,潮潮在学习上没有了往日的积极性,成天看课外书、打卡片。他说,考的好和坏还是一个样,奖状都没有一张。后来经过妈妈细心的解释和鼓励,他还是考上了县重点中学。
去年秋季,十三岁的潮潮读初中二年级。期末考试分数一出来,他就迫不及待地问在学校工作的妈妈,他考了第几名。妈妈说:“恭喜你考了全年级第八名。”潮潮一听,嘟着嘴说:“第八名还恭喜我干嘛,晕死,地理成绩怎就80分呢?我不信,最少也该有90分的!”妈妈问:“你有把握吗?要不我给你去查查?”看到潮潮那么肯定的表情,妈妈带着他到学校的教务处找到了他那张地理试卷。果不其然,试卷第一页上是阅卷老师用红笔打上的44分,第二页上是46分,老师统计分数的时候给加错了,竟写成80分。学校教务处当即给他“平了反”,名次前进到了全年级第六名。
可是马年新学期开学,潮潮的班主任在班上公布上期期末考试前十名的学生名次时,排名还是第八。长大了的潮潮,这次没说什么了,甚至还劝妈妈说:“没关系的,不就是2个名次吗,知道自己在哪里丢了分,以后注意巩固就是。”孩子渐渐长大了,懂事了,有些事情不会在嘴上说出来。但这件事情,虽然说是老师无意的工作过失,也难免不给学生心理带来遗憾。
“水不击不越,人不激不奋”。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受到正确而充分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发挥80%~90%,甚至更多;然而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学生会变得很自信。我们的学生中既有鲜花,也有小草,五彩缤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鲜花更艳,小草更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被认同。成年人如此,孩子更如此,而且孩子们的心态和心智正在成长期,自制力不是很强,有时还凭自己的兴致而来。他们喜欢给予他们赞赏的人,喜爱曾经给他们带来赞赏的那门学科。对于给自己带来愉快的事物,孩子总是格外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是钻研,也越觉得自己学起来容易,从而信心大增,这门功课的成绩也越来越辉煌。这就是赏识对人的无形推动作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健康的心理。
虽然说,“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甚至要求家长、老师要对孩子们进行“挫折教育”,但是,及时、正面赞赏学生的优点和优秀之处,更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