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过大,是当前不少大城市的鲜明特征,多地的人口增速之快,更是将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控制目标远远“甩”在身后。(东方早报2014年2月20日讯)
人口规模超出预期计划,大城市表现相当突出。例如:北京市常住人口截至2013年底突破2114万,超过2020年1800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上海市常住人口截至2012年底达到2380万,超过2020年1850万的预测值;杭州市常住人口2012年底即超过880万,超过2020年规划值。
城市人口难以控制,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主要表现是:人口暴增引发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灾难性”难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是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发展全局,多地开始“出招”对人口进行调控。
人民向往大城市,尤其是都市,让人更加追求和留恋。实际上,北京等地早在几年前就建立起了人口调控责任制度,将人口规模纳入考核指标,但人口增速始终难以掌控,“城市病”越积越深。
城市好比一个盛物的容器,不能无限扩大。超过它的最大限值,就会爆炸,产生“城市”病。城市的人口无限大,城市的功能不强,怎么能负载运转?在北京,全市目前年用水量缺口近三分之二,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从外省调水“解渴”;在广州,不少生源密集地去年小学学位紧张、“僧多粥少”,其主要原因是当年出生的流动人口增幅超过20%。
笔者以为,控制城市人口膨胀,“功能疏解”“市场调控”“积分入户”等手段是行政措施,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是,要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发展副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甚至于郊区、农村产业,缩小城乡差别,发展农村产业,引导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是正确方向,是根本大法。
不出现冷落的乡村,民工还会成群结队地往大城市拥挤吗?当“编外人员”终究不是长期之计呀!农村真的成了希望的田野,在那里大有作为,自然而然不会出现民工潮,在农村安居乐业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