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快乐去了哪儿

邵阳新闻在线2014/03/03 09:07:58 分享到

  8岁孩子的“课外作业”竟然是一首《压力之歌》,让身为父亲的闫先生“惊呆了”:我手写我心,写出烦恼心。为父母为人师者当思之。闫先生将孩子的“压力之歌”上传,引起众多网友转发、感叹、思索。(2月28日《东方今报》)

  “压力压力我不想见到你,可你可你却总是缠着我,出现出现在我的心里。”这首《压力之歌》共22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标注,读起来颇为押韵、顺畅,读后却让人震惊:一个8岁的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为何会写出“压力之歌”,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他们为何不快乐,他们的快乐去了哪儿?

  东方今报记者连线微博的主人闫先生,才发现孩子记录的不是她个人,而是身边小伙伴的群像。

  闫先生是某研究院研究员,对孩子向来是“放养”的,“她除了上课外,也没咋报班,两年前报过一个她自己喜欢的绘画班。”闫先生说,“压力之歌”是女儿自己写的课外作业之一。女儿自己也说,她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学习上没什么压力。她周围的小伙伴好多就没她这么幸运,除了老师的作业,还得去上各种补习班,她经常听到他们“吐槽”,综合好多小伙伴的情况,写出了“压力之歌”。

  很显然,他们的压力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老师。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给孩子加作业量、报各种特长班。孩子每天回到家,除了写作业,还是写作业;除了上培训班,还是上培训班。在实验小学上六年级的诚诚说,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还给他买了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外辅导书。每周妈妈也会布置作业,每周写20道数学应用题、一篇作文,还要背50个新英语单词。周末晚上还要去参加培训班补习英语和数学……孩子稚嫩的肩膀要杠起这么大的“鸭梨”,哪里还有快乐可言!

  老师为了升学率,无限量地给学生“灌”,把音体美课也给挤掉了。孩子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不得不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追着“艺术教育”的风向标跑。“你方唱罢,我登场”,繁重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身心憔悴,哪里还有快乐可言!

  孩子的快乐丢了,到哪儿去找?追根溯源,去快乐丢失的地方找。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少孩子的作业量;大胆放手促孩子自主,让孩子自由翱翔,那么孩子的快乐就能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