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开启,人民日报就与央视名嘴崔永元围绕“敢不敢讲”在微博上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人民微评”劝告代表委员:“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语;你认真,民主才能运转起来!”小崔随即转发评论:“我们敢发言你敢发布吗?”那边也不甘示弱:“呦,先把这条发布了。”(3月4日人民网)
“我敢你敢吗?”看似调侃赌气,背后寓意十分耐人寻味。众所周知,两会是我国重大政治活动,是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根据以往现象,有些代表委员只带着耳朵进会场,犯上了“集体失语症”,难怪群众不满意。也确有一部分“胆气十足”的代表委员敢于直言,言辞犀利,受到民众热捧。其实,代表委员的话语权是选民赋予的,代表广大群众进行批评建议更是职责所在,本不应纠结于“敢说不敢说”。古人有云:“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兴旺,需要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面刺过”之人。但若将“讲真话”全部寄托于个人的勇气和胆量,就又回到了“英雄主义”的古老套路,绝不是什么上上之策,岂不要让“说与不说”遭遇“扶与不扶”的同样尴尬?
阿谀是涂着蜜糖的毒药,沉默就会让人民失语,唯有“讲真话”才是治国安邦的妙策良方。然而,不知从几时起,讲真话竟要演变成一场“勇气”与“怯懦”的角力赛?真者,本源、自然之意,讲真话应是人类一种本能行为,对国家和人民讲真话更是一种最起码的为政道德。身为代表委员,有人不愿说、有人不敢说、还有人要豁出去才能说,说到底还是顾虑在本性面前占据了绝对优势。细究根源,绝非一个“敢”字所能厘清。中国深受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以至于我们总是固执地把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一味归功于个人道德品质,却往往忽视了培养孕育好东西的制度土壤,这似乎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却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思想滑坡变质,出于怕穿小鞋、怕丢选票、怕伤和气等诸多原因而极尽奉迎之语,着实令旁观者义愤填膺。与此同时更应看到,“怕说”不代表“不想说”,正是因为这些“怕”背后暗藏的玄机,才是迫使“真话”徘徊不前的罪魁祸首,唯有彻底排除暗流隐患,才不会总是纠结于“敢不敢说”。
真心话不需要“冒险”,“好声音”才能蔚然成风。诚然,大公无私、敢于担当的品质和勇气不失为“讲真话”的“敲门砖”和“启瓶器”,但作为一种广开言路的门槛,又显得有点高。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就指出,“要更多更好地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可谓一语中的。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制度问题不解决,作风问题也就解决不了。”真话不可能总是不请自来,讲真话的行为和结果除了能够得到赞誉和鼓励,更要有实实在在的后台保障。比如法律赋予了代表和委员“会议期间发言不受追究”的权力等等,但这还不够,必须要深刻分析谎言连篇、浮夸成风的内在根源,在加强精神补“钙”的同时,坚持从完善和创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入手,彻底铲除“实话受罪、空话受益”的不良土壤,确保“讲真话”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