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浙江海宁市华丰村的农民代表朱张金将自己搜集多年的300多种黑心食品中的几十种背到会场,并用一杯染色的黑花生水令众多人大代表对食品安全问题唏嘘不已。今年,朱张金继续关注食品安全,带来了两罐大米,其中一罐由于注水的原因已有些许的酸味。他的这一举动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热议高潮。(中新网 3月6日)
在新华社盘点两会的十大热点中,守护“舌尖安全”,落实“四严”排在第八位,可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焦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但是“食品安全”这个天正在逐渐被打破,尤其是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像三鹿奶粉里有大量三聚氰胺、酸奶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增稠剂、瘦肉精、食品添加剂、激素抗生素等等,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此刻,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连吃一顿安全的米饭都成为了奢望,我们该怎样才能给自己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了打赢食品安全这场持久战,我认为制度和良心是最好的致胜法宝。
外部的管束——制度。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为了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杜绝“有毒”的安全食品,就必须实行“三严”,即需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政府已经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三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任何食品企业必须“零条件”服从。“最严的标准”就是指食品的质量一定要过关,严格遵守相关的数据规定,坚决抵制滥用乱用行为;“最严的监管”就是指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通过制度规范予以保障;“最严的问责”就是指一旦食品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必须对企业主或负责人予以最严厉的刑事和经济处罚,绝不手下留情。
自身的认知——良心。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盾方面,必须全面看,看全面,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显,不闻雷霆”。要想真真正正做好食品安全的工作,除了在制度上下功夫,还需要道德教育。俗话说得好“斩草要除根”,光斩草还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要靠生产食品的所有企业,拿出良心来生产。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钱,什么事都可以做,食品的安全不是他们所要关心、重视的。但我们要明白钱固然重要,可是健康的生命却是无价的,伤及无辜之事不要想更不要做,要秉承着“市场无欺、良心无悔”的宗旨生产出绿色、营养、安全的食品给大家享用,引领大家走上健康生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