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永远记得: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工负伤牺牲,8月17日,一个只有十万人的城市为他自动送葬的群众竟有好几万,苍天哭泣,大地悲恸。1963年3月5日,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51年了,“雷锋”这个伟名还是那样可亲、可敬、可爱、闪烁着镭射般的光芒。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究竟应该学什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学他的那种精神,那种让别人活得更好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已经成为雷锋及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
只有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雷锋精神”,一辈子把自己当雷锋,才能从行动上自觉履行“雷锋职责”,并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学雷锋存在的“一阵风”问题。“雷锋精神”究竟是什么?51年后的今天,许多人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可能一点都不知道,某校团支部和班委会根据这种情况,利用黑板报、墙报和班会活动举办了这方面的专题讲座,及时向学生介绍“雷锋精神”。
其中,“雷锋精神”的主要方面包括:政治上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上善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工作上甘当小小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生活上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体地说,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精神内涵之二是“钉子”精神。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雷锋精神内涵之三是“螺丝钉”精神。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精神内涵之四是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
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精神”同时也体现在养成教育中《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上。学校根据“雷锋精神”配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在全校开展了一系列“学雷锋见行动”和“学雷锋献爱心”的主题班会活动,使“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新一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学雷锋活动的“一阵风”现象比较普遍,值得社会关注。
几乎每到三月,各地总会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声势或大或小,条幅或多或少,但形式大都雷同:组织义工开展义诊、修家电、理发、慰问孤寡老人、清扫马路、维持交通秩序等等。这些惠民举措的确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不仅方便了百姓生活,也从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社会风气,其本身并无不妥。但是如此“一阵风”地学雷锋,又缺少可持续性,难免让人觉得有走过场的嫌疑。
学雷锋做好事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传统美德的体现,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学雷锋活动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善始善终地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善待他人,服务社会,没必要只在阳春三月扎堆摆场子,将学雷锋变成了一场运动,完全可以在建立学雷锋的长效机制上多下点功夫。那种将学雷锋活动“一阵风”,只做一些应景的表面文章的做法,其实是对雷锋精神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