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基层存在哪些困难,“四风”还有哪些表现,工作还有哪些不足,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使活动有成效,就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洗耳恭听广大老百姓的批评意见,不“遮羞护短”打掩护,不给牢骚意见装“过滤器”。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牢骚话带刺不中听,表面上看起来是全是抱怨指责,甚至言语尖锐过激,却如实反映了埋藏已久的矛盾根源,是群众真实意愿的强烈表达,也是查摆问题、解决问题的“预警器”、“指南针”。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怀着谦卑的态度,时刻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练就虚怀若谷的坦荡胸怀,乐于听取批评意见,善于由表及里进行分析,从中寻求“标本兼治”之策。决不能眼里只看得见成绩,耳朵听不得半点噪音,把下基层当作“走秀”,看到问题就“绕开病灶”,遇到矛盾就“避重就轻”,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还会导致积怨越来越深,让群众失去参与的热情,最终把小毛病捂出了大问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有些人平日里发号施令惯了,改不了过去的“老爷作风”,精神缺钙弯不下腰,热衷于用文件会议代替实地调研。有些人汇报工作喜欢文过饰非,谈成绩的时候用“放大镜”,说到不足就大事化小,一味粉饰太平鼓吹政绩。还有些人走马观花下基层,蜻蜓点水赏风景,隔着玻璃听声音,发几张调查表格,讲几句官话套话,场面很热闹,基层很“无语”。凡此种种,人为造成了一个个民意“堰塞湖”。其实,群众是最不喜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牢骚意见不可能总是“空穴来风”,再怎么过滤净化也掩盖不了实际存在的客观问题;牢骚意见也绝非什么“洪水猛兽”,大可不必“谈虎色变”而手足失措。只有坚决从思想上打破禁忌顾虑,尽可能多的创造让群众畅所欲言的环境,最大程度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勇于从牢骚意见中去深挖病因根源,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唯有深入基层群众,我们的工作灵感才能有如源头活水一般永不枯竭。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是要剔除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流毒,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只有多深入基层和群众心贴心交流,多从群众的批评意见汲取能量养分,才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古人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工作法宝,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疏通批评意见的表达渠道,多走羊肠小道搞实地调研,多走家串户了解真实情况,面对牢骚抱怨不挑肥拣瘦,关心群众疾苦不虚伪矫情,以“闻过则喜”的睿智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