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昨日发布。近四年的北京中小学生体检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其中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尤为突出。(3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前不久,山东泰安和枣庄两名花季少年在跑步过程中猝死,大连市某中学一名初一女生近日在课间跑步时突然倒地猝死,昆明安宁中学一名初二男生在课间跑步过程中猝死。这一幕幕“血淋淋”的惨剧警示人们,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在全国中小学中,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尤为突出,且比例在不断上升。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体质达标的学生仅占一成。
为了扭转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现状,国家相关部委在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政策,旨在鼓励青少年通过运动增强体质。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何也?
“应试教育”作祟。如今尽管实施“素质教育”,但总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为了升学率,只教升学考试科目,其他的都要为此让步。因此,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在内的其他一些科目被贴上了“副课”的标签。再说,担心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压缩了体育课时,删减了有风险的教学内容,像跳箱、单杠、鞍马、爬杆等已逐渐淡出课堂,划船、游泳、登山、攀岩等已成为“过去词”。如此一来,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校和老师“囚禁”在语数外的课本里,其他兴趣大都被扼杀在襁褓中,体质怎能不下降?
“成绩至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作祟。如今家长比较浮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天放学后将孩子关在房间做作业,节假日、双休日除了要求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将孩子上补习班、特长斑,孩子根本没有运动时间。再说,如今过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更别提陪孩子从事体育活动了。孩子先天“营养不良”,体质怎能不下降?
于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次将“青少年体质问题”“学校体育”等热议话题“搬”到了桌面上。
要扭转目前这种态势,让青少年有健康的体魄,学校和家庭要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将体育课还给学生;减少书面家庭作业,取消课外辅导,将活动时间还给学生。另外,学校要探索出学生喜爱的、安全有效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国家相关部委要改革教育模式,改进升学考试制度,让相关的“健体”政策能真正落实。政府要多举办中小学运动会和各种体育竞赛,并鼓励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的夏令营。
另外,要解决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外,还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和饮食量及用眼卫生。
总之,增强青少年体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要建立起“统一战线”。只有将体育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环节,将学校的纪律、家庭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从源头扭转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