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为何受“冷落”?

邵阳新闻在线2014/03/23 16:58:56 分享到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4岁的侄女不知从哪学来的,时常哼唱着。关于“儿童不爱儿歌爱流行歌”的报道近年来多见于报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专家的讨论。

  笔者认为,儿歌受“冷落”的原因有三:

  选歌没“因材施教”。社会公认的儿童年龄段是0-12岁,跨度较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对儿歌表现出来的喜好也不同,对歌曲的掌握能力也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点选择儿歌。比如,《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小袋鼠》等和小动物相关的歌词少、节奏慢的儿歌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比较欢迎,《小叮当》《小红帽》等和动画片、童话故事相关的儿歌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比较喜好,《新年好》《采花姑娘》等节奏鲜明、有故事情节的儿歌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比较喜欢。

  创作没“与时俱进”。受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影响,现在从事儿歌创作者较少,没有创作出多少新儿歌。现在教唱的儿歌,多是几十年前的老儿歌,如《牧童谣》《放牛歌》等,不适合现在儿童的口味,歌中描绘的场景让孩子无法在现实中感知,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当然也有少数儿歌创作者仍在努力,但其中确有不少创作者,还在以自己几十年前的童年经验,揣摩现在的儿童心理,导致创作出来的很多儿歌,远离儿童的生活和情趣,缺乏真情实感,难以博得孩子的认同和喜欢。儿歌创作只有贴近新时代儿童的生活,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推”而不“广”。政府对儿歌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力度不够,“推”而不“广”。现在充斥耳膜的,全是时下流行歌曲,连校园里高音喇叭播放的大多是流行歌曲。摆放在店门前的“排行榜”“金曲榜”,没有儿童歌曲的一席之地。电视、网络上经常播放的是周杰伦、李宇春、凤凰传奇等演唱的很时尚很流行的歌曲。歌曲大赛,演唱的全是一些流行歌曲,偶尔有几个小朋友出现,演唱的也是自己不懂歌词意思的《两只蝴蝶》《自由飞翔》《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因为爱情》《没那么简单》等。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几首儿童歌曲怎能与之相抗衡?

  好的儿歌对少儿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习惯培养,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好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财富。因此,家长和老师应积极引导孩子,让他们多接触一些真正适合他们的歌曲;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儿童歌曲的创作、宣传、普及力度,让儿童歌曲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