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提出3项工作举措——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预计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10%以上。(3月25日人民网)
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拷问着中国教育的公平公正,折射出寒门学子的“无奈与愤懑”。催生“寒门难出贵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多种,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高校招生的“嫌贫爱富”、权贵思想的“兴风作浪”等等,这些让寒门学子有难言之隐,或卑微之心。不可否认,确实存在少数寒门学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而远离高校,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内心不强,摆脱不了“花样世界”的诱惑,没有求进求变的梦想,甚至心存“无所谓”“逐大流”等茫然悲观情绪。
自古以来,寒门就善出学子,之所以这样,主要在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心存不甘、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苍白生活”心有不愿、对生活拮据家徒四壁的困顿迫切改变,正是这种不甘、不愿以及迫切改变的心理,让他们知艰辛而勇毅,以一种不屈霸蛮的精神和知难而上的韧劲,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华丽转变,成为时代的“宠儿”。
出生寒门、经济拮据、资源不公,确实是寒门学子所面对的“短板”和“硬伤”,但这也是不能回避、不能选择的现实。教育部出台的3项举措,是一种“催化剂”,也是一副“特效药”,的确有助于更多寒门学子“攀登高峰”,迈进重点院校的门槛,但这也仅仅是一种“辅药”,治标不治本。唯有让寒门学子坚强其心,摒弃一些错误观念,重塑“过独木桥”心劲,用心的力量来抹平短板,占据优势,才能在根本上改变“寒门难出贵子”、“寒门轮回”的尴尬局面。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主观唯心主义也说,吾心即是宇宙。也许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也说明心态的重要。暂时的贫寒窘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意志消沉。要摆正心态,明确目标,看清方向,丢掉“读书无用”的纠结愤懑、出生“寒门”的唉声叹气、遭遇不公的怨天尤人,负“重”前行。在别人沉醉于物质攀比享受时,你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在别人吹捧于“富二代”、“官二代”时,你可以为成为“官一代”、“富一代”苦练内功;在别人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时,你可以坚持勤能补拙……
人穷志不穷。身为寒门学子,只有强其心,做到勤积累,勇“攀登”,将现有差距转化为前行动力,才能让自己在大千世界这个舞台上,焕发青春,展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