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存在着群众不敢提、不愿提的问题,征求上来的意见也是不痛不痒、泛泛而谈。究其原因,有事不关己不想提,有提了没用不愿提,有情况不熟不会提,等等。但是最现实的原因,应该是给上级、领导提意见,提重了提多了怕“见怪”、“记仇”,担心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被打击报复、“穿小鞋”。
出现这种原因,其中的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本地督导,即本地区上一级群众路线办的督导组对下一级地方和单位的群众路线活动实行全程督促指导,如一个地级市的市委督导组对本市的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进行督导。本地督导依托垂直管理体系,能够自上而下强力带动本地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有效衔接、有序推进,但是也存在着地缘缺陷,尤其是在征求意见环节,地方只有这么大,督导组的人说不定就是意见对象的熟人、朋友、老同事,群众难免不担心所提意见辗转间会被意见对象全然了解。一旦有了这个心理顾忌,意见征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破解这个难题,不妨引入第三方,试行异地督导,即从外地区群众路线办抽调督导组到本地区对下一级地方和单位的群众路线活动实行全程督促指导,如从同一省内的另外一个市州抽调市委督导组到本市对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进行督导。异地督导能够打消群众心理顾虑,营造敢提意见环境,与公务员考试中的“异地考官”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本地督导相比,所花的时间、精力并不太大。当前中央、省委联点基层督导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异地督导。
试行异地督导,让群众敢于提出意见,这只是第一步。只有对群众的意见建议不等不拖、立查立改、及时反馈,以最好效果回应群众期待,才能避免陷入“提了白提、干脆不提”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