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就业季就要到来,逾700万毕业生将面临“更难就业季”的考验。有人提出,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要,应鼓励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校实行学分互认制度,以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多功能型人才。也有人认为,这一尝试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与操作上的困难,并担忧这会降低高等教育的学历含金量。(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学分互认,是指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的学分可以在各合作学校间实现相互换算与认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规划在联合办学的学校中,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累积学分,只要成绩合格即可得到合作院校的共同认可。
经民意调查,58.6%受访者认为,职校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可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多功能型人才,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高校学分互认制,近十年来,学生并不买账,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何也?
资源共赏难以做到。高校尤其是名高校,优质资源“不与外人道也”,派出授课的教师一般是一些经验尚浅的,讲授的内容也像医生开出的“甘草片”,对名师和优势课程会有所保留。就算学生去合作学校选修,那也只是“观风景”,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怎能培养出多功能型人才?就算学分互认,含金量又有多少?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职教不如普教”“职校不如大学”的偏见总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同样的个人能力,同样的薪资标准,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认为,职校生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现实中出现大学生就业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是因为大学生不愿做蓝领的缘故。)因此,职校生到合作普通高校捞到一些学分,人家也不会把你等同于普通高校生;一般高校学生到名高校捞些学分,人家也不会认可你是名校学生。
笔者认为,“普职学分互认有助就业”是假想,要想就业有优势,关键是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看你学的“技能”有多精有多专,而不是靠到名校去捞学分“镀金”,也不是看你有多少“技能证”。梁启超认为多专业发展“这不是什么长处,你不要羡慕。‘才成于专而毁于杂’,一事办好,已属难得;力气分散,则势必一事无成”。
日前教育部负责人提出实行分类高考,通过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模式的高考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这是一项好的举措,能提升职教地位,促进职教事业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专业课程设置、人才要求的设定都应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否则仍会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