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这是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3月30日《长沙晚报》)
所谓的“宝马班”,就是企业“私人订制”,学校对口培养符合宝马公司的技术要求,并适应宝马文化的“准员工”。
“宝马班”所谓的豪华待遇,其实都是围绕企业文化需求而来的,与宝马公司的市场定位和企业管理契合的,外人不必说三道四,应给这种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来点掌声。
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成为一个被遗忘、被忽视的角落,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处于边缘化位置,遭遇形形色色的歧视与社会排斥。职业教育要实现“自我救赎”,必须主动适应和积极回应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这是职业教育“凤凰涅槃”绕不开的路径。
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今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以致觉得大学是“白上”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轨。所以,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高等教育不应脱离社会,应该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宝马公司花重金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又解决了企业“用工荒”,也使学校有了一定的声誉,是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何乐而不为?
有人认为,“宝马班”占用奢华教育资源,是教育的不公平。其实不然。“宝马班”的培养费用由宝马公司承担,学生只需缴纳正常的学费。再说,教育公平并不意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高校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设备设施是不同的,有数量的多少和价格的高低之分,并且高校都设有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之所以如此,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有人担心,这种培养模式,教的内容是针对单一品牌,会导致学生就业选择面狭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梁启超认为多专业发展“这不是什么长处,你不要羡慕。‘才成于专而毁于杂’,一事办好,已属难得;力气分散,则势必一事无成”。尤其追求“大而全”不如专“一”。再说,对汽车行业来说,不管是营销、设计、维修还是其他的工种岗位,虽然各个品牌之间会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相通的,不存在一个人修车只会修宝马,卖车也只会卖宝马的情况。
“私人订制”培养模式,无疑是一种创新。既然是创新,就难免有弊端。我们应把目光投向“订单培养”模式,而不是豪华“宝马班”。如何充分完善这一模式、平衡效率和公平、放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才是当务之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