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可避免。亲朋好友,形成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像渔网一样把你兜在圈子里,挣不脱、跑不掉。群众也有圈子,并非是那些老虎、苍蝇们打着感情牌,却谋求私利的“小圈子”,而是充斥着喜怒哀乐的生活化“大圈子”。要消除干群隔阂,融入群众的“圈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并没有那么简单。
融入群众“圈子”是一项体力活。与老百姓打交道,就要讲究实在。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光听下级汇报、光看上级文件,是没法走进群众“圈子”的。知易行难,行动最有说服力。只有俯下身、沉下去、进田头、入地头,从“坐诊干部”变为“出诊干部”,才能掌握社情民意;只有走进群众家门,坐进群众的屋子,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处理好群众的诉求和困难,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只有真正走通到群众路线的“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留下真实脚印,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融入群众“圈子”是一项脑力活。与老百姓打交道,还要善于动脑。在深入调研、了解社情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出谋划策。毛泽东同志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中指出:“所谓开动机器,就是说,要善于使用思想器官……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换而言之,要放下包袱,开动脑筋,最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目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领导干部要是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应对好各种挑战,处理好各种情况,才能拆除心灵上的围墙,从“圈外”真正走进群众“圈内”。
融入群众“圈子”是一项技术活。与群众打交道,要掌握技巧。讲究方法与策略,与老百姓交流才能事半功倍。交流,并不是与下属说说话、谈谈心这么简单,也不是学几句方言,讲几句俚语就可以敷衍了事的,而是要会“倾听”和“说话”。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语相投,心灵才能相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口语化的讲话风格,用简单的“大白话”取代“客套话”、“官场话”,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言语最能打动人,跟对的人说对的话,无形之中就能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
当然,要真正融入群众圈子,不光是动动腿、动动脑、动动嘴,就算大功告成了,更重要是要常常换位思考,以百姓心为心,不兜圈子、不绕弯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加深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爱戴,才能确保群众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