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担当”才能走进群众的心坎

邵阳新闻在线2014/04/28 15:31:24 分享到

  “让百姓吃上饭,这政治错误又能错到哪里去!”焦裕禄的话铿锵有力,余音绕梁,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怀,迸发出一种让人灵魂为之一颤的感染力。作为党员干部,只有练就一身硬骨头,面对责任不推诿扯皮,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任何时候都把为人民谋福祉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才能真正走到群众心坎里去。

  为政需要担当情怀。纵览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历来不乏敢于担当之士。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谭嗣同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敢于担当”犹如暗夜当中那盏闪烁的烛光,纵然有时昏黄微弱,却一路温暖着万千国人的心。常言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所谓担当,就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且见之于行的责任意识,任何人一旦缺乏担当精神,都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基础。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对群众饱含深情,为事业倾注心血,把功夫下到刀刃上,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誉。

  有担当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党员干部有没有担当,关键要看其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改革时曾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也同样面临“啃硬骨头”的严峻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治沉疴痼疾的愿望愈加迫切。必须时刻怀有“枕戈待旦”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挑重担,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倘若巧言令色“徒逞口舌之能”,事事瞻前顾后不敢“亮剑”,“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就会褪变成一剂反复滥用的“止疼药”,最终遭到人民群众的反感和唾弃。

  古人有云:“为官避事平生耻”。有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不计个人得失。然而,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凡事先想着自己的官帽子,不敢得罪人,不愿出重拳,完全是一种应付心理。有的听取意见就发张表格图省事,有的碰到矛盾焦点善于打马虎眼,有的解决问题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凡此等等,看起来轰轰烈烈场面热闹,实则“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都是没有担当的形式主义,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群众”这个最大的原则,彻底摆脱患得患失的思想顾虑,保持“夙夜在公”的精神状态,主动去回应群众愿望诉求,敢于为群众仗义执言,以“抓铁有痕”的实际行动去赢得群众的真心。

  其实,民心就是一杆“童叟无欺”的天平秤。只要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发自内心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替群众着想,心无旁骛为群众办事,自然就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