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不要徒有虚名

邵阳新闻在线2014/05/08 15:20:40 分享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研究问题,制定决策,做不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干部调查研究流于形式,看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找不到真味。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事前发通知、打招呼,结果人还没下去,基层已忙作一团,走访线路、调研对象、汇报材料早已精心备好。有时车马未行,调子先定,主观色彩浓厚,诱导基层群众顺杆爬,反对不同意见。有些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看前庭不看后院,把表象当实质,把个案当普遍,挂一漏万。有些热衷看亮点听特色,哪里有先进典型就往哪里奔,抢摘“桃子”,往脸上贴金。有些无的放矢,随心所欲,狐假虎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种调研不仅采不到真民意,接不到地气,反而会增加基层负担,让群众反感。

  老百姓只信实、不信虚。杜绝调研线路被安排、真相被掩盖、民意被彩排这类形式主义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下真功夫。

  要真到群众中。焦裕禄下乡,从不坐吉普车,全凭一辆破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全县120多个生产队。兰辉长年累月下基层,手机里2000多个号码多是普通群众,他穿着朴素,常被当作村民。正是由于长期深入群众,群众才把他们当亲人,愿意和他们说真话。调查研究,要像焦裕禄、兰辉一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查研究,不仅姿态要低,更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甘当小学生,向群众拜师,与百姓交心。要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与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感知百姓的酸甜苦辣,吸纳群众的经验智慧。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根本途径。

  要听得真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话不讲情面,不献媚于人,是带刺的玫瑰,容易让人不舒服。如果心胸狭窄,不爱听真话,甚至恼羞成怒、打击报复,基层干部、群众自然会“话到嘴边留半句”,或闭上嘴巴、闷在心里,甚至溜须拍马、言不由衷。只有听真话人们才讲真话。调查研究中愿不愿、敢不敢听真话,不只是作风问题,更是胸襟气度和党性修养问题。调研失真的根子在领导干部长没长爱听真话的“耳朵”。如果“耳朵”好大喜功,听喜不听忧;或偏听偏信,听风就是雨;或胸中无数,任凭“嘴巴”胡诌,就听不到真话、摸到实情。

  要真为群众办事。调研有没有成效有多大,最终取决于能不能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让群众受益。孔繁森下乡,看到藏族大妈双脚被冰雪冻僵了,毫不犹豫把大妈的双脚搂进怀里。郑培民得知苗家汉子受伤,送去衣服、家具和黄羊,帮群众增收脱困。靠着这样一种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情怀,人民对他们永远“信得过、忘不了”。调查研究,要带着“问号”搞调研,背着任务下基层。要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扑下身子解剖“麻雀”,通过条分缕析、研机析理,找准问题症结,开出破解良方。切忌光打雷、不下雨,要真心实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老百姓办实事,以调研工作的扎实成效赢得群众信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