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起,湖南省委、省政府本级财政克服重重困难,拿出2.8亿元用于发放人才津贴,财政投入资金量居全国首位。决定在两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建立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制度,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类情况,为片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在编在岗教师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两个片区43个县(市、区)共有9万余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到这项津贴。这就是全国有名的“湖南模式”(湖南教育新闻网)
过去的岁月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年龄大的教师出不来,年轻教师进不去,造成这些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严重老化。使我国农村教师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湖南省的泸溪县和凤凰县率先垂范。
早在2009年,已经开始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令人可喜的是,到2013年,泸溪、凤凰等地的做法很快在湖南的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实施了,今后还会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湖南模式”使我国农村教育有了希望。
“湖南模式”的实施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贫困的山区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使山区孩子有了优质教育的希望,农村教师有了康裕生活的保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一个决定农村教育成败的模范带头作用。
因此,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也普遍实施“湖南模式”,那么,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以下三点突破,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是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将会进一步加强。随着补助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教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收入水平将会高于城镇教师,农村教师也会成为教师职业中的“香饽饽”,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将会显著增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将有所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青年教师也会安心“扎根”农村教书;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会自愿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年轻的特岗教师也会自愿到山区去教书。城市教师向农村“倒流”的现象将会初步形成。
二是教育投入结构将会更加合理。补助政策的实施,将会带动教育投入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教育投入由原先侧重于建房子、买设备等硬件建设,逐步向侧重于教师队伍的培训和优化等软件建设方面转变,教育投入结构进一步规范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优质均衡,现代化的“班班通”工程将会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安家落户”。
三是城乡教育发展将日趋均衡。“湖南模式”的实施,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达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改善,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将会有效缩小,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总之,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湖南模式”,中央(主要由省级财政负责)和地方财政都要克服很多困难,拿出大量的资金,用来分别兑现“700元、500元、300元”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湖南省的做法是:省级财政下拨60%,本县财政承担40%。按照这个规定,省级财政必须下拨“420元、300元、180元”;县级财政必须承担“280元、200元、120元”。
到目前为止,据说省里的下拨款早已按比例划拨到了各县级财政,但各县情况不统一,有些县已经发了,有些县由于资金有限还没有到位,相信很快就会发到每个贫困教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