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日报等媒体刊发了“湖南省十佳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长期以来,他们努力践行着组织部门“公道正派、开放开明、务实负责、严谨守纪、无私奉献”的要求,树立了党性坚强、公道正派、求实创新、为民服务、敢于担当、甘为人梯的组工干部形象。他们平凡而又崇高的事迹,引来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其中一位被誉为苗乡群众“贴心人”的组工干部,更是让我产生强烈共鸣,心生无比敬意。
这名组工干部叫杨友文,男,苗族,1968年8月出生,先后担任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党委副书记、西岩镇人大主席、五团镇党委书记等职务,2006年3月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为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被评为2008—2011年度“全省优秀组工干部”并荣立二等功,参加全省优秀组工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当时,也是组工干部的我,在现场近距离地倾听了他的感人事迹,被深深感动,写下了心得体会,决心《争做一名平凡却不平庸的组工干部》。如今,虽然离开了组织部门,但因自己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苗家汉子,杨友文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做好群众工作的点点滴滴再次感动了我。据了解,他发挥自己会苗语、懂苗俗的特长,通过教干部讲苗语、学苗歌、学苗俗,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在苗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水平。2009年,“城步苗歌传唱科学发展观”的经验被省、市推介。
当前,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干部走村入户,扎下去了解民意、征求意见。没料到的是,有些同志一开始与群众交流,就遇到了语言困难,几句寒暄话,就“相对无言”了。同群众“无话可说”,一方面折射出一些干部长期脱离群众,对群众感情淡漠,与群众有隔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些干部不会说群众语言,对少数民族地方来说就是不会讲少数民族话,因没有“共同语言”,故而交不上心,开展不了工作。事实证明,只有通晓群众语言,才能直接与群众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向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基层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在少数民族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把学会讲少数民族话当成一项基本功,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加深与群众的感情。
在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毗连地区,或民族杂居地区,从来都是双语或多语地区。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毛泽东在50年代就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必须学会当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干部也应当学习汉语。要求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并学好当地通用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会说会用汉语的民族干部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应该坚持并发扬。但是汉族干部会说少数民族话的也越来越少,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了,基层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了。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组工干部,要像杨友文那样会说少数民族话,懂得少数民族文化,始终怀着对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成为少数民族地方党员干部的“娘家人”和群众的“贴心人”。组织部门要多培养一些懂得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会讲少数民族话的干部,把学习少数民族话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工作发展中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作者系怀化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吴展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