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调研变了调

邵阳新闻在线2014/05/13 14:54:22 分享到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毛泽东同志生前就曾多次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也进一步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那么,搞了调查研究是否就有了发言权、决策权了呢?恐怕不见得,关键还要看你如何去搞调查研究,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眼下,全党上下正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少党员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都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一项整改措施,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纷纷列出了调研题目,并迅速组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应该说这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一种喜人的景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调研活动在某些单位或某些人那里却走了样、变了调。而走了样、变了调的调查研究,自然不应该有发言权,更不能有决策权。比如说调研目的,有些人搞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写写文章或歌功颂德或个人成名,因而也就出现了选题上的重复雷同,推理上的牵强附会,论证上的依据不足;再比如调研方法,有的人平时工作不深入,调研活动也如蜻蜓点水,“跟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听听基层汇报,唱唱几句高调,要上几份材料,回去胡编乱造”,如此调研自然也就难以发现问题,自然也就心中无数;还比如调研地点或对象,有的人不在身边找调研对象,而是相信“远方的和尚会念经”,非要花上大把的银子到发达的地区、到风景美的地区调研,这到底是调研还是借调研之名旅游,就让人不得不产生怀疑了。对诸如此类的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就给予了概括:“有的人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搞调查研究尤其要发扬这一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中央党校2011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所说的那样:“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所以,开展调查研究,首先要找准目标,要围绕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并在调研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以达到最终彻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的目的。离开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下基层搞调研,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调查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多方面了解相关政策,仔细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调查中要抓住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鼓励干部群众如实反映情况和提出不同意见,以掌握真实情况;调查后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各方人士广泛讨论,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最后形成的调研报告也要坚持既报喜又报忧,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总之,只有这样的调查研究,只有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发言权、有决策权,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作者系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