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邵阳日报》创办三十周年

邵阳新闻在线2014/05/20 17:05:06 分享到

  听说《邵阳日报》将要举行创办三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我的内心也十分地激动,作为一名《邵阳日报》三十年忠实的读者,由衷为报社的成长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年风雨征程,《邵阳日报》社正如同一个青年,迎来她蓬勃发展的朝阳时期;而对于我们通讯员来说,报社就如同我们广大通讯员学习成长的摇篮,我们一起见证了邵阳的发展的每一步-------

  记得《邵阳日报》刚创刊的时候,我还是一名中学生,那时报纸每班都有,而作为语文课代表,我每周都要在读报学习课给同学们读报,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可能也正因为这种耳熏目染吧,我对于新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也常学习将身过的新鲜事投给县广播站和学校广播室,当收到那一张张用稿通知单,我心里也是有着激动和兴奋。

  参加工作后,我也将念书时读报的习惯传给了我的学生们。《邵阳日报》也成了我进行写作教学的得力良师益友。乡村的学生畏惧写作,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缺乏写作的题材,而报纸上登载的各地的新闻,就是用来指导学生思考的好素材,当我将一个个来自《邵阳日报》的精彩故事讲述给学生们听的时候,我在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中发现了新闻的代价值和意义。

  《邵阳日报》开设了很多让读者们感到十分喜爱的栏目,有《茶室闲谈》、《昭陵夜话》、《东塔掠影》等栏目,而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关注的最多的还是《双清》文艺专栏,遨游于文学的海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乡村学校阅读资料缺乏的困境。我最初的投稿是从《教育周刊》开始的,身在学校,总有很多想倾诉的东西,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我尝试了投稿。先是小稿,三五句到“豆腐块”,后来写得大了,也常有几字千字的文章见报。我们苗乡建设发展得很快,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苗汉各族人们努力奋斗,谱写了许多壮丽的诗篇。由于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兴奋,我的采写范围也不仅是在校园内,我走出校门,走进军营、机关、四野,只要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的足迹。我也由此认识了许多好的新闻人物:军中骄子向军华,县机关学习型的好干部曹正诚、苗乡的环卫战线的先进人物肖辉凤、十八大党代会代表蓝朝红--------从这些时代精英中我汲取了很多的精神的养料;正是因为热爱写作,我也写出让很多读者喜爱的作品:叙述原国家航天局长的陈求发的成长经历的《梦想从这里起飞》、描写城步县一中的毕业生陈先伟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的新闻《苗乡学子做客中南海》、讲述大古山石窝里廖德正老人教育三个孩子们自学成才的励志故事《他的事业是父亲》,在很大的程度上宏扬了一种昂扬奋进的正能量!

  写作的过程充满了快乐,也有无数的艰辛,每一篇稿件寄到《邵阳日报》社后,常能得到栏目编辑们的悉心指导和呵护。“刘鹏”“肖青华”、“易桂媛”“艾哲”,这些我常联系过的编辑们,虽然至今还只是和艾哲记者见过面,其他的都还只是“神交”,而“人之交往重在心灵的契合”,这些可敬的编辑们,我的一篇拙作融入他们众多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捧红”了作者,而自己仍在幕后默默的耕耘。我至今还保存着刘鹏编辑给我回的一封信,大那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编辑的那颗扶植通讯员的火热的心。我的很多稿子发表时间都很快,这充分地体现了新闻要写得快,也要发得快“抢新闻”精神,现在是电子邮件了,有时发送出的稿子第二天就见报了,所以当有作者问我发稿有什么熟人关系吗?我常跟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好作品是最好的敲门砖!”作为基层通讯员,不要在如何利用关系上下功夫,而要多在写好作品上用功夫!有时候当我对发稿的编辑写出感谢的话语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这是编辑应该做的。“工作上的事,互相帮助”,全然是一种平等相待的和蔼大度,在编辑们身上你感受不到什么“架子和做派”。我写出的采写札记《感动从心底涌流》一文也被邵阳新闻在线发表,这是对于我这样的基层通讯员多么大的鼓励呀!我还清楚地记得编辑肖青华写给我的留言:“作为编辑,我能深深地体会通讯员外出采访的不易,为你取得成绩表示祝贺,并期待多赐稿!”

  闲暇时早晨,我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学校附近的山头上迎接日出,我喜欢太阳那喷薄欲出的瞬间,“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的日子每一天也都是新的!”,三十而立的《邵阳日报》正如日中天,作为报社的一员普通的通讯员,我真诚的祝福她成长的更好、更辉煌!在这里我还有一个个小小的愿望:“在报社举行社庆的时候,我也能有幸出席,如果能和所有的报纸编辑们照一张大合影,那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