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拍卖公开不能止于一个简单的数字

邵阳新闻在线2014/05/29 15:41:39 分享到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在对违规超标超编公车进行集中收缴、封存之后,近期,有不少地方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超编配备的公车进行了统一拍卖。此举既是认真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也是在走群众路线中顺应民意,对反映强烈的“车轮上的浪费”问题立行立改的实际行动,因而从出发点来看无论如何也值得点赞。

  但细看却又发现,各地只是公布了拍卖的公车数量和最终成交所得金额,对拍卖过程中每辆公车的型号、已使用年限、市场估价、成交价格、购买者个人信息等细节并未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因而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情;而且公车拍卖所得的均价并不高,以最近开拍的湖南湘潭为例,30辆公车一共才拍出112.28万元,平均只有3万多一台,有的车起拍价甚至只有几千元;我们还可以发现,最终成交价格几乎无一例外的高于拍卖之前的估价,有的成交价比起拍价增幅甚至达到了60%以上。

  由此人们不免会有担心和疑问,在如此大手笔的国有资产处置行动中,政府有关负责单位会不会显得太随意,干起了见钱就甩的赔本买卖?抑或“肥水不流外人田”,象征性地收点费用,将车廉价卖给单位内部的同志?中介机构事先对公车的价格评估是否科学准确、实事求是?如果这些相关的信息不能公开透明,仅凭官方最后公布的拍卖价格,公众很难对政府这一行为有认同感,毕竟处置国有资产是谁都想咬上一口的肥肉,对其中藏有猫腻的思维也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惯性。

  事实上,公车在平时的保养方面做的并不差,因而一些车尽管年限久了,但性能仍然很好,只需花点小钱便可弥补瑕疵,就会有很好的卖价。但在公车拍卖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的行为并非空穴来风,之前就有爆料因为政府对车辆现有价值的公开不充分、不透明,甚至因车辆不清洁导致卖相不好,买家出于保守起见而压低报价;甚至通过一场走程序似的“中介评估、公开拍卖”,就能让公车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以低价变成私人的。所以面对公车拍卖起拍价低、均价低、成交价相对标底价大幅增值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因为“赚到了”而沾沾自喜,相反,要正确看待公众的质疑,政府部门也需要自身反思,如何在处置国有资产的过程中正确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做到信息及时、充分的公开透明,使拍卖的东西物有所值、物尽其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国有资产不流失、不贬值,这也是公职人员应尽的责任。

  此外,对公车拍卖后所得巨额资金流向何方也需加强监督。尽管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公车处置收益将全额上缴国库或全部用于民生项目建设。但如果对公共财政缺乏监督,公车拍卖所得资金是否用于为机关干部发放高额的车改补贴,还是用于购买新的公车、变相滋生腐败,值得警惕,也从另一层面说明公车拍卖的相关信息公开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