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加分” 能加出品德?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03 11:14:05 分享到

  近日,部分城市高考增加“品德加分”引起舆论关注。北京市今年开始在高考加分项目中增加“品德加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显然,“品德加分”是为了引导学生向善、从善,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但难免让人产生疑虑。“品德加分”,对得起我们的品德吗?

  一者,道德品德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很难量化。以北京政策为例,试问,拾取10万元救命钱而不昧、扶起奄奄一息的高龄老人、见义勇为斗歹徒,这三个事迹中哪个更先进、更突出,哪个对社会影响更大,各加多少分?看来,要落实“品德加分”政策,首要任务就是给林林总总的道德行为“明码标价”,细细划分。如果加的分数不够,怎么对得起我的品德?

  二者,“品德加分”,难保公平。试问各位的一生中,能遇到几次见义勇为的机会?只怕空有一身“屠龙之术”,一辈子也见不到一条“龙”。而那些没有遇到机会的人,品德就差劲了吗?是不是就只能哀叹时运不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1分可能改变命运”的高考环境下,首先兴盛起来的恐怕不是道德,而是群众演员。届时,大街小巷的“好人好事”将层出不穷,以往扶不起的老人、斗不起的盗贼将“供不应求”。“积极”地看,“品德加分”对解决就业和“老有所依”的问题,或有裨益。

  三者,功利化的品德,只会伤害品德。如今,功利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少道德问题。环顾我们周围,无良医院和药店向患者强力兜售处方药物和抗生素,商业广告大肆进入学校购买公共空间“冠名权”,为扶助生殖而“专门设计”的精子和卵子,把怀孕事宜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代孕妈妈……30年前,这些“有失品德”的行为大多闻所未闻,而今天却被不少人视为理所当然。一时间,世间万物似乎都可以待价而沽,品德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教育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不久的将来是否就要改口为“先去扶起那些‘能够加分更多’的老人”?对于已经过了“高考”——“品德加分”截止日期——走向社会各个工作岗位的人来说,还有没有行善的必要?是不是应该出台配套的“加薪政策”,防止他们思想品德滑坡?如果没有加分、加薪的鼓励措施,我们如何对得住高中“加起来”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德,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基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而自觉遵守的规范。人为地给品德划上“分数线”,就会让品德变了味、走了样,与“品德加分”的初衷背道而驰。有关部门若真正为学生、为社会着想,还请将品德从“高考加分”中松绑,还品德本来面目,才对得起品德本身。

   (新宁县回龙寺镇人民政府 宁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