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汤”不妨痛“饮”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03 11:06:15 分享到

  所谓“汤”,《辞海》、《辞源》和《新华词典》中都有4种解释,但一般则是指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它在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民间“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就足以说明“汤”在饮食中的地位。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老祖先就会把收获的谷物等放在粗陶器中煮成汤喝。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有关“汤”的轶闻趣事,更是让人颇感意味深长。

  明代有个铁脚道人,编著了一本《霞外杂俎》。书中开列有两张“药方”甚为奇妙,读之令人生讶,继而回味无穷。其一名为“快乐无忧散”,专治一切怒气、抑郁不平之气,对常做白日梦、一心盼天上掉下馅饼者有药到病除之效。具体药方只有“除烦恼、断妄想”两味药,服用方法是将这两味药“等分为极细末,用清静汤调服”,并说“此方药味虽少,功效极大,且药性不寒不热,不苦不辛,不必远求产药之地,可自我求之,自我得之”。同时,还郑重建议,凡服用此药者,必须先辟出一块闲地,种上花草,养上虫鱼,然后在打扫干净的房屋内设置一桌一床,或散步庭前吟风弄月,或赏玩字画吟咏古诗,或盘腿而坐闭目调息,久之便可神气清爽,天君泰然;另一名为“和气汤”,同样专治一切怒气、怨气和抑郁不平之气,且可以消痰化淤,清气益脾,对情绪不稳、性情暴躁者可以药到病除。药物则是“忍”和“忘”两个字。服用方法是“上述二味和匀,用不语唾送下”。至于说药理,则是“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

  细细想来,这位道士也的确有些功夫,能一眼看穿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态——自寻烦恼。不是吗?在日常生活中,自寻烦恼的人和事随处可见。如果人人都能够按药方中所说的“除烦恼、断妄想”,并能“忍”能“忘”,又何来怒气?何来怨气?何来抑郁不平之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十四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谈到贾宝玉到天齐庙里去烧香还愿,问庙中卖膏药的王道士:“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王道士号称什么病都能用一贴膏药治好,面对这个难题,说:“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说完,便介绍了一种“‘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这当然是临时凑趣,至于是否真的能疗妒,王道士也作了说明:“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只可惜黛玉最终也没有食用这个汤,如果她坚持服用,也许可以改变黛玉的命运。

  现在看来,王道士的这个汤具有汤到败火的功效,如果我们用这几种简单的材料煮出这么一碗普通的汤,再想想流传的历史典故,细细品之,这汤的味道肯定不同寻常。

  另据史书记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手书过一帖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四味养生汤”:“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主治“平日奢望过度、喜欢攀比、心态易失衡、精神烦躁并有狂躁症倾向者”。从健身养性的角度来看,此方告诫人们应淡泊名利,面对现实,自寻生活乐趣,松弛紧张情绪,减轻外因所致的心理压力,心胸开阔地面对现实生活。

  如此看来,这些“汤”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好“汤”!既然是好“汤”,我们就不妨拿来痛“饮”!

  (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