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群众路线要“深入” 更要“身入”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04 16:16:58 分享到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下基层、接地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民难、帮民困”等活动。不少人表示,“自己工作很深入。”可是,一些群众却反映干部没有“身入”。理由是:

  在农村,干部上午赶到村里时,多数群众已经下地干活。于是,干部跑到田间地头找群众“问”。为不影响群众生产只得“节约”时间;一些干部利用群众回家做午饭时仓促地“问”,群众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回答“叫什么、今年多大、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子女就业情况、目前身体状况、对政府和干部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等。到下午天黑前干部打道回府,没给时间让群众“掏心窝子”,留下“意犹未尽”的遗憾,没能听到群众的“真声音”。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目前看,“去”确实是去了。但是,去的干部都揣着“今天要走访多少户、要问哪方面的问题、得到哪些答案”的硬任务,“车子几点统一返回”的约束去“工作”的。否则,你今天的任务就没完成。以至于这些“答案”形式上是来自于群众之口,却并非发自群众之心;由“答案”开出的“方剂”自然难以“治愈”农村和群众的“病痛”,达不到“从群众中来”之目的。

  走群众路线,要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劳动。在此要求走访不仅要“深入”,更要“身入”。要沉下身子听、真心实意访、与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跟你“交心”,才能真正了解农村现状,把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症结找准,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摸清,为科学解决提供依据。而不是对困难户给予几百元慰问、给上访户做做思想工作,平息暂时的“风”;应当是“授人以渔”、“栽一道绿色屏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光靠干部个人“身入”还不行,必须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要给予干部与群众“访”的足够时间。中国人是最讲究情感的,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时间久了,群众一些思想上、生活上的小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化解;二是要取消格式条款,不能只围绕这次活动进行。要着远解决“领导听不到、想不到、活动内容中没有提到”的、只有生活在最基层的人才懂得、才能给出解决办法的“冷”问题;三是制度保障。对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村级财务问题、村干部作风和廉洁问题等,要明确责任人认真加以解决,或者合理地答复解释。不能存在于问了、向组织汇报了、任务完成了,等时间一到就宣布活动结束了。这样只会拉大干群距离、影响政府公信力。

  笔者发现,每天都有群众到教育实践活动办来反映问题。有个人的,有村民集体利益的,有多次上访、上级作出明确批示而下级没有落实到位的。由此看来,群众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的。如果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会受到影响的!所以,走群众路线不仅要“深入”,更要“身入”。

  (作者系邵阳县电视台 黄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