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如水 执法如山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05 10:13:37 分享到

  我是今年2月份从政治部调到行政一庭工作的,这几个月的时间,虽然行政一庭办理的行政诉讼案件不多,但是行政一庭也承担着大量的棘手的一些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所以这段时间也基本了解了行政庭受理和办理行政案件的一些基本情况。通过跟当事人的直接接触,也有了很多的感悟和感触。这次举办这个“假如我是当事人”的讨论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

  假如我是当事人,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希望法官能够公平如水,执法如山。因为,法它具有水的品质,它们的共通点就是韧、平、亮、善。照我理解,韧就是坚韧,就是要坚持原则;平就是公平;亮就是清澈见底,就是公开;善就是善良,古语说“上善若水,它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法官也如水一样的理想信念坚定如水,也就是说法官需要有一种辨真伪、鉴黑白、决是非、断善恶的理想信念;如水一样的尚法求公,平之如水,就是要做到保持中立,出于公心,公正司法,不偏不倚;要阳光司法、清澈如水。要让司法走出神秘,让审判贴近百姓,努力实现“看得见的公正”;要修德安民、德善如水。道德、良知之于法官和知识、智慧同样重要。

  第二,要执法如山。由于目前我们的法治环境以及公民的法制意识现状,加上当事人打官司时,对法官的判决期望过多、过高,甚至有的还掺杂了一些家族荣辱、面子等的考量,打面子官司、意气官司等不理智官司的不在少数,使案子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也使大多数案件处于情、理、法三者的交织中,案件错综复杂,牵连甚多,增多了审判的难度。就在昨天,我在我们法院系统的一个QQ群里我一名法官发了一个这样的笑话,这个笑话是这样的:法学教授在课堂上讲道:同学们,现在这社会啊,大案看政治,中案看影响,小案看关系…话还没讲完,一同学猛地把课本摔在地上:请问,什么时候看法律呢?我不学了!教授指了指地上的书,意味深长的说:我看你还是把课本捡起来。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期末考试的时候肯定看法律。这是我们的法官自已转发的一个笑话,这就是自嘲,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这就是法官的自黑,多么无奈的自黑!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当然希望法院能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因素,只追求法律和法治本身,能真到做到执法如山。

  其次呢,我还想谈一谈一些具体的方面,前段时间县人大代表大会的时候,我有幸去听取了人大代表的意见,我记得当时在会场的电梯口碰到了邓院长,当他得知我是去太芝庙代表团听取意见的时候,邓院长很有信心的说:太芝庙应该是对我们没什么意见的,他们乡镇的案子我们都处理好了。我当时还不明白是什么案子,后来代表们提到了好几个案件,都是表扬我们法院的,剩下的他们提出更多的是法律咨询和法律宣传方面的意见。代表们代表的是一方百姓,代表的是大多数的当事人,法院所付出的努力,法院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是否公正,法院的工作人员是否负责,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怎么样,当事人心中都有数的,都是有期待的。其中有一名代表就提到了法院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说虽然后来案件的处理结果他是满意的,但是对于工作人员的态度他提出了不满。

  为什么我们费尽心思将案件处理好了,但是仍然给当事人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当事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期待,法官到底要怎么样对待当事人呢?自从我调到业务庭室之后,我也感觉到了这方面的压力,也在学习和当事人沟通的技巧,看了很多成功法官的写的一些心得感悟。在司法实务中,会有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其中,有的当事人是很难琢磨的,他们对你谄媚,因为他们以为你拥有绝对权力,可以裁决利益的归属;他们对你蔑视,背后讽刺你“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了,又说法律不健全”;他们对你凶悍,因为他们知道你现在最怕不稳定因素;他们又摇摆不定,信息不对称让他们显露无知。他们有的是霸道的强者,有的是可怜的弱者。

  如果我是当事人,首先,当事人需要的是法官的聆听,他们一般都特别急于表现自己的合理,特别乐于倾诉。有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会因为很多的误解而情绪激动、态度蛮横,甚至也许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但这个时候,如果法官能够耐心的聆听,便能从中总结归纳出他们的诉求、想法和顾虑,从而不仅能赢得当事人的尊重,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也能从中找到案件的突破口。其次,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事人本来为了矛盾而来,为了官司而来,他们肯定是有很多的纠结的,性格暴躁一点的当事人有时便难免会出言不逊,我们的社会地位和司法权威远不如西方法官,激怒我们的情景时刻出现,我们应该做的是迅速分析出当事人真正要表达的讯息,纠正他们的负面情绪,做出理性的判断并给出回应,而千万不要被这种情绪激怒,继而被情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