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经济”现象令人忧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06 15:21:40 分享到

  打开手机动下手指,一日三餐就有人送到宿舍,这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日常状态。这种通过微信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送餐上门、代领快件的服务,因其服务距离从校门口到宿舍、教室多为约1000米,所以又被称之为“千米经济”。(据《中国青年报》)

  “千米经济”的出现,是该叫好还是该棒喝?有人认为,“千米经济”体现出创业的大学生们有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创新意识,该为之叫好。也有人认为,过分依赖手机,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也不利于其社会化,该棒喝。笔者赞同后者。

  “千米经济”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立自理能力。现在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的本来就娇生惯养,他们怕吃苦、不愿自己动手做事,“千米经济”的出现,可能使他们的惰性更严重。购物、就餐、收快递等懒得走路,懒得出门,凡事通过微信等平台让人代劳。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劳动能力和自立自理能力。

  “千米经济”既让这些大学生与现实社会脱节,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用手机代替手脚,整日“宅”在寝室,泡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与真实的社会割裂,长此以往,人的精神状态、实际生存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都会退化,进而出现社交障碍,将来无法适应社会。再说,这些大学生成天待在宿舍不愿意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现在学生体质下降与这有很大的关系。有网友说,100年前中国伤在应有为的青年整日提着烟枪躺在床上,100年后的今天萎在应奋发的年轻人全日抓着手机赖在床上。手机服务所提供的舒适与便捷,也会像鸦片一样以舒服、惬意、温柔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手机的“按摩”,最终被手机所奴役,成为足不出户的“宅神”。当然,罪不在手机,而是这些人的意志脆弱。

  对于大学生的“宅”,不少学校、家庭都很伤脑筋,怎样让他们真正动起来、走出去,还真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明白大学生活的真谛,明白自己的责任。大学生活既是育德、求知、健体、审美的学习过程,是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并最终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手机只能是生活的工具,要合理利用手机,自觉抵制手机利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摆脱对手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