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我走进法院,成为了当事人,请不要怀疑这肯定是迫不得已。因为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来说,是老实、胆小怕事的,用农村的老话来说,我是那种“树上掉片叶子都怕砸烂脑壳的人”。如果确实有那么一天,那真是撑破了胆。我每次回家,村里总有人向我咨询一些矛盾纠纷处理方案,我主张要他们先调解协商,但他们说这个事调解多次了,没用。那我就建议,走最后程序——打官司。这个时候村民就更犹豫了,疑惑了:听说打官司很难,要很多钱呀?法院门难进,事难办呀?我土百姓一个,法官会理吗?我没有关系,官司胜算大吗……确实呀,这些问题不就是以前的我所同样疑惑过的么,如今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可能会让我们更清醒、更明白。
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走进立案庭时,看到的是笑脸,感受的是亲切与真诚。因为对法律的无知,所以我希望法官能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全面的为我解疑答惑,这样会让我更快地弄清楚案件的办理流程,减少误解。曾经当班主任时,我很注重后进生的转化,经常跟他们谈心。学生们反映他们成绩差也不光是没有作出努力,而是他们不喜欢有些老师的教学态度,如“某某老师太凶了,一做错了就发大火,我们都怕,也没信心学”。相比较起来,他们愿意学数学,愿意配合我,不是说班主任“威力”大(学生们评价我是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温柔型的),而是因为我细心讲解。我别的能力没有,但耐心这点是学生们公认的。讲一次学生听不懂,我就讲两次;两次不明白,我就讲三次,四次……不厌其烦,不发火,不起冲。虽说我花了很多时间,但学生反映学习有效果。你发了大脾气,伤肝伤神,做的又是无用功,何必呢?所以我觉得在向当事人释法释理时,也要有像对学生一样的态度。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我希望法官在开庭时能用语规范、文明,言语亲切,不要抨击当事人;希望法官能阳光办案,公正无私,特别希望能看到像电视中的包青天式的法官。对于案件的处理结果,我可能更自私点,甚至希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天平能更向我方倾斜。当然我也是善良的,不愿看到法官因此而背负恶名、骂名。
纵观全案,我希望法官能多多体谅下当事人,如果程序上需要补办什么手续,能一趟解决的不要让跑两趟,能不立即回家办的就行个方便下次补来,因为从偏僻山村跑上来,先不说车费,光转车就两三趟,真的很辛苦;我希望法官能一碗水端平,平视双方当事人,不要视身份、地位、关系、经济实力而去区分对待。我觉得人与人的交往中,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给人贴标签很重要。我当老师时一向主张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成绩好的也有坐后排的,犯了错照样挨批;成绩差的我不会看不起,还时常辅导;家庭条件苦的,生活中给予关心。所以在我任教的生涯中学生们都还算支持我的工作,我班评多能名列全镇前茅,家长呢也喜欢将子女放到我班就读。多年后,曾经那些调皮或挨批的学生还能与我保持联系,碰到我,还能亲切地叫声“老师”。不是说我要得到学生多少回报,而至少说明了我工作还没有被否定。为什么有时候案件的当事人等相关人不配合案子调解,调解率不高,上诉率、上访率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把心都掏出去了,但当事人不理解,不满意,总来纠缠,这里抛开案件本身裁判是否公正、文书是否说理充分等因素,可能有一种原因就是法官在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上,相互尊重才能理解万岁。
最后说下教师与法官这两种职业的感受吧。教师教好学生,除了有较高的学识外,还需要耐心、细心、爱心与责任心。我觉得这些对于审判业务同样适用,同时我现在感受最大的就是一个风险。有人开玩笑说,你可掌握生杀大权呀。其实我倒觉得这是相互的。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现在我们办案子,面临的来自各方的压力都很大,真是如履薄冰。“如果没有人能保护你,就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这句话说得真好。曾有人对我说,你不要那么清高呢,还想作君子呀。清不清高不作评论,我是有血有肉的纯爷们,只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和睦的家庭;只想踏实工作,幸福生活。姑且不说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至少不给社会添害吧。古人云: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成君子之路艰辛加漫长,我渴望;我不能保证以后会怎样,但我想一步步做好现在,就有未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职业操守,离那天还会远吗?当年的我充满激情地愿意将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如今的我同样愿意用每一天去守护公平与正义!
(作者系新邵李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