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异地高考”有助于解决“教育公平”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11 15:22:05 分享到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谢建中)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人,增幅3%。其中普通高中应届生增加26万人;中职毕业学生增加11万人;复读生减少10万人。报名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增加了17万人。2014年将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共有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将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中国教育在线讯)

  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大约有2000多万,长期以来,由于高考报名受户籍限制,导致随迁子女无法在居住地进行高考。他们往往提前一年回到陌生的老家读一年高三,由于远离父母和同学朋友,更由于各省所用教材不统一,这些考生高考成绩大都不理想,因而成为高考这一制度的“牺牲品”。这个很不公平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公众的普遍关注。如何打破几十年不变的“户籍坚冰”、实施“异地高考”就成为他们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就在今年,这个难题的破解终于出现了曙光。

  所谓“异地高考”是指学生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招生、录取的行为。它与几年前曾疯狂到极致的“高考移民”完全是两个概念。“异地高考”,是人口迁移后的就地高考需要,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高考移民”,是为了高考低分录取而进行的跨省“移民”,是偷钻政策空子的“怪胎”,对教育公平来说是一种破坏因素。今年是实施“异地高考”新规的第一年,全国各地共有28个省份开始着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共有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将在居住地参加高考。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值得庆贺!全国各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规定虽然有所不同,但对“教育公平”都有着现实意义,传递出回应民意的积极信号,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如果让考生“异地高考”成为常态,首先,有利于解决现实背景下的矛盾和需求。,我们来看当下的现实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时间的推移使其子女受教育问题突显。如果不开放“异地高考”,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很难保证;如果开放“异地高考”,不仅可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助于稳定外来务工人员,减少流动性,减少了农村“留守学生”数量;而且保证了用工单位的用工资源的稳定,减少了“用工荒”现象,推动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发达省市相继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而开放“异地高考”无疑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外来务工父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缓解年复一年的“用工荒”现象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次,中国社会朝着开放与公平发展的今天,如果开放“异地高考”,有利于突破“户籍制度”的壁垒,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就学地与原户籍、学籍地之间的繁琐的转出转入,稳定了学生的流动性,减少了“留守学生”引出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如果不开放“异地高考”,学生回原籍考试,这在各省自主命题的今天必然引发新的不公平,考生不得不面临考题与所学不相符的尴尬境地,未考先输。况且回原籍的费用与安全问题对于外来务工家庭来说也将是沉重的。更有甚者,由于害怕出现上述现象而将孩子留在原籍,这会使他们成为缺失父母爱的“留守儿童”,引发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再次是减少区域性受教育和录取方面的特权,使城乡学生在这些方面都一视同仁,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平复社会舆论压力。虽然开放“异地高考”,对当地的考生来说,目前可能会增加一些竞争。但对于基础教育质量较高的省市来说,如果“异地高考”变成一项国家政策,本地的考生也可以到外地参加高考,这对于教育相对不发达地区来说,外来的优秀生源,将会对当地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开放“异地高考”过程中会有门槛难定等困难,开放之后可能会带来“高考移民”现象的进一步加剧、本地生利益受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开放“异地高考”之后通过出台配套措施来改善,例如,录取名额的重新分配等。为此,笔者认为,不应该因噎废食地由于会损害某些本地考生的利益而放弃维护社会的相对公平和公民基本权益,每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会面临着矛盾,我们应从大局着眼,努力开放“异地高考”,让这样一个有助于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相对公平的政策长期坚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