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笔者在中共中央党校网有幸阅读了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书写的《在国家制度文明建设中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一文,心底颇感自豪,我们的厅长能在国家党校网洋洋洒洒大吐教育情怀,为农村教师鼓与呼,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育工作者,读后倍感温馨。
王厅长首先从教育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谈起,把教育形象的说成是人才的孵化器,可见他作为湖南教育系统领头雁对教育的深厚情怀与渴望湖南多出人才的殷切期望。大家都很明白,教育的本质就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一个民族与国家要发展就离不开教育。王厅长说,教育大到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小到一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振兴、事业发展,都需要教育来支撑。另外,教育点多线长面广,连接千家万户,教育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步走向,都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如同末梢神经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字字珠玑,高屋建瓴的说出了教育在国家制度文明建设中举足重轻的作用。根据教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深刻而具体的阐明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
王厅长其次从教育培养的目标入手,联系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格局来引入立德树人的问题,他尖锐的指出一些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即:一些地方和学校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的道德情感往往被忽略,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探索、敢于担当、艰苦朴素等优良的品质在一些学生身上流失,有的学校存在轰轰烈烈喊德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德育内容、形式与国内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与国外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不相适应,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德育存在着课堂上一套、课堂外一套和校内一套、校外一套的现象,甚至存在“关门搞德育”的现象,一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民族危机感不强;三是德育分层不够,各个年龄阶段的德育目标区分不够;四是知与行分离,往往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德育落地不够,德育方法单一,浮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王厅长所讲的话句句都讲的很实在,很具体、很客观、很求是。目前千军万马依然挤着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现象并没有减轻。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群众都把眼睛盯在这所学校考了多少名牌大学生?上一本的比例是多少?上二本的又有多少人?导致学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造成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只要这个学生成绩好,老师就把他当作掌上明珠,思想方面就不会引起关注。目前很多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很不公平公正,学生违纪的时候,教师在追究责任时,优秀学生往往只是口头讲几句,但是假如是问题学生,教师会把小事放大,让学生吃不了兜着走。以致问题学生厌学,优秀学生只在学业上是优,但是在思想品德方面往往是不及格学生,网上盛传的大学生毒杀室友案件就是一个血的教训。王厅长在要求学校立德树人的所罗列的问题是给学校德育一根良好的指挥棒。
王厅长最后呼吁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对广大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关爱,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精神上受鼓励,能够有尊严很体面地工作和生活,切实感受师道尊严,享受职业自豪。读此语句温馨而又感动,作为湖南教师中的一员,心底无比自豪,在农村教书,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能听到领导的温馨言语,就是对自己工作的莫大鼓舞。
笔者认为,王厅长从国家制度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处身设地的为教育、为教师呐喊!是一位教育父母官对教师的一种无言体贴与关怀。豪情的背后是对教育的一中温情,更是对教育的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