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张拓夫的父亲冲进教室,反复抽打其耳光后,逼他当众下跪。晚自习下课后,张拓夫突然从走廊返回教室,踩着课桌朝窗外纵身一跃,4层的高楼,终结了他16岁的生命。(据6月19日《潇湘晨报》)
看了这则新闻,笔者心里一阵阵的痛,为这个16岁花季少年的离去,为这位父亲的“爱”。
张拓夫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后,被送往北京某名校读书,一年后因为担心在那边没人管,才又转回石门来读。上学期期中考试,他在年级900多名学生中考得第17名,这个学期,他的成绩名次稍有下滑,致使父亲冲进教室,反复抽打其耳光后,还逼他当众下跪。毋庸置疑,这位父亲对儿子是疼爱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但太粗暴。
每个暴躁的父亲羞辱孩子时,似乎都很有理由,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往往是因为这样,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失控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尊,两三岁的孩子都有,何况高中生?当你举手抽打孩子时,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想一想自己小时候如果被父母伤过自尊,为何要让自己孩子遭遇同样境况;如果没被父母伤过自尊,又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对待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爱孩子更是父母的义务和权利。但不能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孩子成绩下滑,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求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粗暴的责备、打骂。就算孩子犯了错,也只能正确引导,耐心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若不得不“教训”时,也应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原则,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度”,让孩子感受到惩戒教育中蕴涵的平等、尊重和爱。否则,不但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
笔者提醒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要注意分寸,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每个父母都想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每个孩子也都想成为父母的骄傲,那么,在你挥起打孩子的手之前,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