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古俗:冬至公祭杨家将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23 11:09:06 分享到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苗疆城步杨姓人冬至日这一天要在大竹坪杨氏官厅里举行公祭杨家将的活动。此俗源远流长,迄今尤盛。

  城步大竹坪杨氏族谱明确规定,“清明节同扫,令公诞同庆,冬至日同祭”。即清明节要一同去竹枝坡为再思令公扫墓挂青,农历十月二十六再思令公诞辰日要共同庆祝纪念;冬至日要公祭出自城步历代杨家将领。

  杨再思是中国南方杨姓人的始祖。发派以来,枝繁叶茂,瓜瓞绵延。子孙广布湘桂川黔以及东南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人口达5000万之众。各地杨姓族人普遍保留在清明节同扫,令公诞同庆的祭祀习俗。而冬至日公祭杨家将却是城步杨姓人独立特行之习俗和典制。

  现存杨氏官厅原名杨氏宗祠。谱载,明朝指挥佥事杨再禄(杨昇),永乐二年(1404年)回家祭扫竹枝坡等处祖茔,并创修祠堂,供立再思、正修、正滔诸公神主及盛和公牌位。万历十年(1625年)彰武伯杨瑀札委武冈营守备卢世名亲至大竹坪祠堂祭祖,并赠“勋裔”匾额,悬挂祠堂。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即大清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湖广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亲临大竹坪祭祖,见祠堂正厅悬挂“勋裔”匾额,于是列举再思公以下城步杨氏历代迭出文武官员四十余人,又题“派总关西”匾额悬挂于前厅,并奏请皇帝恩准,将“杨氏宗祠”更名为“杨氏官厅”。立七房分支祖神牌位于上,立杨洪杨瑛二公神位于下,规定“房分祠共,春秋同祭”。乾隆五十四年和宣统元年又前后两次修葺官厅,完善祭祖典仪。2008年11月9日,城步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杨氏官厅”管委会和“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以此为契机,通过严格考证增设了宋抗金名将杨再兴,元朝湖广右丞、资善大夫杨正衡,湖广都元帅副使杨正仁,浙江行省右丞、骠骑将军、谭国公杨完者等古代城步杨门将领牌位,以及再思公胞弟再韬公后裔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令公和佘太君神主牌位。同时,开辟了共和国杨家将领的宣传栏。研究会成员退休干部杨进步同志依照国史和谱牒创作了再思公以下城步籍50余位将领的画像悬挂官厅。这些创新,极大的丰富了杨氏官厅的纪念对象和内容。

  为什么城步杨姓人把冬至日这天作为公祭日?枫香《杨氏通谱》(民国十一年版)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冬,降将张士诚和浙江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合谋攻打杨通贯。他们以收复被朱元璋占领的江浙之地为由,命杨通贯出兵浙东取徽严金路,张士诚出兵淮南。至正十八年,嘉兴水战失败的张士诚迫于苗军的强大声威,采纳了胞弟张士信的计谋,诈降元朝,授封太尉,镇守浙西淮东地区。为了取信于杨通贯,张士诚不惜重金进行贿赂。杨通贯每派使者归来无不言“张太尉忠信待人,实可共事”。由于杨通贯的轻信,不察其计,派弟通泰通智李万富肖玉尹锋等率精兵二十余万分兵四路攻取浙东。佯攻淮南的张士诚探知杨通贯主力悉数开往浙东,便率部星夜兼程奔赴杭州,与达识帖睦迩里应外合围困杨通贯。杨通贯发现自己被小人出卖,追悔莫及,率羸弱之兵出城杀贼。从午后战到深夜,终因寡不敌众而殉难。坚守嘉兴的杨正仁悲叹说:“事不济矣,有何面目见人?”继而饮鸠而亡。这就是史上所称的“杭州之变”。事变发生后,苗军按当地“冬至日祭祖”的习俗,祭奠杨通贯等殉难的将士英灵。此俗就此沿袭下来。至明末,湖广监察御史杨乔然回乡省亲祭祖,创修官厅,设立再思公以下四十多位杨家将领牌位,规定按江南习俗,冬至日公祭历代为国戍边守土的杨家将。“冬至日同祭”这一习俗就此发扬光大。

  城步杨氏公祭形式和内容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旧时,通常的做法是,主祭人宣读祭文,然后,合族人等一一敬香膜拜。如今,人们不断创新形式,公祭完毕,安排有杨家将故事会,山歌演唱会,武术表演会等。根据杨焕坚、杨青辉等编纂的“杨家将史料”,杨进步创作的“杨家将画像集”等,杨氏官厅管委会还拍摄制作了光盘,在公祭前或后播放,借此积极宣传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精神,教育后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为建设文明繁荣的新苗乡贡献力量和智慧。

  城步冬至日公祭杨家将是弘扬杨家将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邵阳市城步县史志办 杨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