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高考成绩放榜,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数学状元、英语状元……各种名目的状元在各地一茬儿接一茬儿地闪亮登场。媒体报道又到了“高考状元报道季”。
一直以来,社会存在着重奖状元现象,荣誉、资源过度向“状元”汇集,造成了不好的风气。一些过度渲染“状元”的宣传报道,一些“状元”坐着高抬大轿游街的景观,往往传递着一些恶俗的趣味。“状元”一旦被过度炒作,往往渲染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败坏人的感官心理。高考状元不就是赢了一场考试吗,值得如此炒作?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炒作“状元”,是因为一名状元凝结着多方利益。“状元”本身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家长既有“多年辛苦没白费”之欣慰,也满足了“孩子有出息”的脸面之喜;学校不仅有助于提高知名度,也能争取更多上级拨款,吸引更多家长心甘情愿地挤着交择校费;教育主管部门则可借炒作“状元”凸显政绩,进而邀功请赏。就连一些单位和商家也能搭“状元”的便车作宣传、捞实惠。
学校在这样一种炒作下,把升学率看作是办学的目标,为了追求这个目标,牺牲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种对个别学生的过度宣传已经背离了教育的使命和本质,这样极力宣传“状元”说不定会使某些“状元”的虚荣心极度膨胀,甚至变成新时代的“方仲永”。
笔者呼吁,“状元”炒作该休矣。
其实,“状元”并不会改变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本来就很高的学校,可能年年收获“状元”,“状元”是高升学率的成果而非原因。学校升学率的高低,要看教育体制存在着怎样的激励模式,要看教育资源以怎样的方式配置,不可能仅仅看是否因为受到“状元”的刺激。
再说,“状元”未必真正最后成才。他们的未来道路依然有风风雨雨,在大学时代就会遇到各种坎坷,“状元”的光环可能将过早消退。媒体有某县理科状元大学毕业后流浪街头的报道。这说明,看待“状元”的视角要多元,要理性化。未来的“参天大树”不一定是今日的“状元”,或许是今天的一个落榜者,或许是不出名的大学里的学生,或许是知名大学里的不出名的学生……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宣传高考状元,他们宝贵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必须推介,供学弟学妹们借鉴,但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