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形式“一棍子打死”

邵阳新闻在线2014/06/26 08:30:21 分享到

  日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为了应付学习检查,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心得体会文章,有的请人代写学习笔记,庆幸过关之余又大吐苦水,私底下还振振有词地将谈心谈话、审核材料等一些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定动作全都归入形式主义,把自己倒说成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这种现象非常值得警惕。

  毋庸置疑,群众路线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铲除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就是一种只看事物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热衷于耍花架子做表面功夫,严重背离了党的思想路线,对开展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尤其是不能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但并不意味着就将一切“形式”都视为洪水猛兽。形式是内容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任何事物、任何工作、任何活动,都必须通过一定形式来体现其内容,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必然会导致工作上的虚无主义。有的人自身要求不严,又缺乏思考能力,却还要想当然的对“形式”妄加诋毁指责,岂不荒谬?当然,形式如果不以服务内容为真正目的,便很容易异化为形式主义。中国文学讲究“文以载道”,辞藻再华丽,对仗再工整,假若矫揉造作无中生有,也会被讽为无病呻吟之作,开展工作亦是这个道理。

  好的形式是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随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一些地方的党员干部出于功利主义的私心,出现了一些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苗头,还让好的形式无故背了黑锅。譬如学习教育环节中关于“必读书目”的规定,领导干部对照检查材料的层层审核制度,组织开展专题讨论等等一些上级规定动作,就像火车的轨道一样,都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偏、不虚、不空的程序规定。然而,或因为人为的投机取巧,或由于督导责任的缺失,导致形式遭遇了被架空的尴尬。出现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卑劣做法,难免不让广大基层群众对一切与形式主义沾亲带故的东西心生厌恶反感。

  形式不是天生的大反派。诚然,形式与形式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反对形式主义并不代表就要打到一切形式。更何况,那些一边义正词严地数落着形式的不是,一边却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形式主义的做法,本身就荒唐至极。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形式是方法和规则,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内容,必要的形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作。法律上有个“程序正义”的概念,内在涵义便是要依靠程序公正来确保结果公正。那么,在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中,上级的工作要求和规定动作、紧贴本地实际的文件资料、直面矛盾问题的调研考察等等,应该都是服务群众的工作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切实发挥好形式的功效,会更有利于避免形式主义。

  “每一朵雪花都应愧对雪崩。”任何人都不应置身事外只做一个围观的批评家,而忽略了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我们必须坚持从自身做起,将一切行为统一到推动工作的轨道上来,用强烈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切实避免形式的异化变质。